竹南傳統漁撈技藝牽罟 登錄文化資產說明會10/16登場

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將於10月16日上午10時,在南龍區漁會龍鳳漁貨直銷中心2樓舉辦「牽罟登錄傳統知識與實踐無形文化資產說明會」。(呂麗甄攝)

竹南沿海的百年漁村智慧牽罟技藝,正面臨傳承挑戰。爲促進保存與傳承,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將於10月16日上午10時,在南龍區漁會龍鳳漁貨直銷中心2樓舉辦「牽罟登錄傳統知識與實踐無形文化資產說明會」,邀請無形文化資產審議委員說明登錄基準、程序及認定後的權利義務,歡迎民衆參與。

苗縣府文觀局文資科指出,苗栗縣無形文化資產數量衆多,目前已登錄的共有23項、41位保存者。其中民俗類有8項,包括白沙屯媽祖進香及舊稱矮靈祭的巴斯達隘paSta'ay,其中白沙屯媽祖進香已由文化部公告爲國定重要民俗。

竹南牽罟是地方重要的漁村文化,其歷史可追溯至清代。天文裡牽罟班船長林坤土表示,林家祖先林山崖於清光緒年間自福建惠邑渡海來臺,輾轉落腳竹南,將牽罟技術帶到臺灣,1961至1971年代,竹南沿海共有10多個牽罟組織,每條漁船都有自己的班組,漁獲多用於貼補家用。

隨着時代變遷、人口流動與漁法改變,多數牽罟組織逐漸解散,目前僅剩天文牽罟觀光文化協會維持股東制,每年漁季仍堅持下網作業,保留了漁村生活的核心記憶與技術傳承。

縣長鍾東錦指出,牽罟活動是生活智慧的歷史見證。現代牽罟多轉型爲觀光活動,但竹南海埔地區的牽罟仍保留百年漁村經濟型態,漁獲作爲家用,堪稱難得的文化樣貌。他強調,登錄無形文化資產不僅是一種形式,更是對先民智慧與地方生活型態的肯定。

苗縣府文觀局長林彥甫表示,無形文化資產登錄重點在於民間自發、共同參與、保存傳統。經專家現場訪查,「牽罟」不僅具可追溯的歷史脈絡,也顯示持續累積與發展的軌跡。天文牽罟觀光文化協會被評估爲適當保存者,本次說明會將依《傳統知識與實踐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辦理。

說明會將介紹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規範,並討論如何保護與傳承,探討儀式傳承困境、文獻整理與人才培育等問題,同時收集民衆建議,推動符合在地需求、結合地方文化的保存策略。透過這樣的交流,民間知識與制度保障可有效結合,爲牽罟技藝提供長期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