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縣中港慈裕宮洗港祭江登錄無形資產 維護說明會3/13登場

竹南中港慈裕宮洗港祭江儀式起源康熙末年,因中港溪口渡河意外頻傳,先民設壇祭祀,慰亡祈安。1943年昭和大鯨魚翻船事故後,祭儀範圍擴大,成爲重要民俗活動,2009年登錄爲苗栗縣無形文化資產。 (呂麗甄攝)

竹南中港慈裕宮洗港祭江儀式起源康熙末年,因中港溪口渡河意外頻傳,先民設壇祭祀,慰亡祈安。1943年昭和大鯨魚翻船事故後,祭儀範圍擴大,成爲重要民俗活動,2009年登錄爲苗栗縣無形文化資產。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13日於中港慈裕宮舉辦保存維護計劃說明會,介紹儀式歷史與文化保存措施,並廣納民意,推動文化傳承。

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13日於中港慈裕宮舉辦保存維護計劃說明會,介紹儀式歷史及文化保存措施,並廣納民意,推動文化傳承。 (苗栗縣政府提供/呂麗甄苗栗傳真)

竹南中港溪口,端午節成爲當地居民每年一度的祭江時刻,這項名爲「中港慈裕宮洗港」的儀式已傳承超過300年。儀式見證當地歷史,並表達對先民開墾艱辛的感恩與祈求平安的精神。追溯至康熙末年,中港溪口爲臺南至淡水的必經渡口,當時常發生渡溪溺水事故,許多行人在過溪時喪命。爲安慰亡靈並祈求水域平安,先民設立祭壇,進行祭祀活動。

根據中港慈裕宮志記載,祭儀最初目的是紀念在中港溪口溺水的亡靈。1943年2月19日的大鯨魚翻船事故造成32人死亡,這一悲劇促使洗港祭江儀式範圍擴大,成爲地方民衆的重要祭祀活動。許葉金君在書中提到,一面慰祭曾在中港溪口觀鯨覆舟罹難生靈,一面弔祭水底有祀無祀幽魂,使汪海清淨,合境平安。祭江儀式不僅是對特定事件的紀念,也承載着對中港溪流域開墾過程中無數不幸事故的集體回憶。

洗港祭江逐漸發展成爲當地特色的民俗宗教活動,2009年被苗栗縣政府列爲無形文化資產。爲了延續這項文化資產,苗栗縣政府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92條及施行細則第34條規定,啓動保存維護計劃,包括整理儀式的基本資料、傳習與傳承活動、教育與推廣等措施,同時從歷史脈絡、形式、從業人員及現況進行分析,提出短中長程保存活化策略。

苗栗縣政府13日於中港慈裕宮舉行保存維護計劃說明會,介紹儀式的背景、保存策略及未來計劃。集結民衆對「中港慈裕宮洗港」的歷史記憶,並討論後續的保存與活化方案。

歡迎民衆參加說明會,詳情可洽承辦單位(電話:037-352961 分機314,夏小姐)或訪問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官網(http://www.mlc.gov.tw)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