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牢未成年人網絡安全屏障——代表委員關注未成年人“觸網”問題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下,人們“觸網”年齡越來越小,未成年人已然成爲網絡使用的“主力軍”。互聯網在給未成年人學習、生活、娛樂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網絡的負面影響和隱藏在網絡中的不法侵害,也給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帶來諸多風險和隱患。如何加強網絡空間管理,淨化網絡環境,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不僅是萬千家庭和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社會問題,同樣也是一個法律問題。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和委員們積極建言獻策,提出多項舉措,築牢未成年人網絡安全屏障。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形勢嚴峻
“00後主播全網粉絲過百萬”“直播1小時收入過萬”……近年來,網絡上此類“網紅神話”並不鮮見,在博取流量的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部分未成年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在教育一線工作多年的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岳陽市岳陽樓區橋西小學高級教師柳玲玲就在日常教學中發現,網絡上那些所謂網紅“一夜成名”“一夜致富”的人設,已經造成一些學生名利觀的扭曲和就業觀的偏差,給他們的心理和行爲帶來了不良影響。有些學生將“當網紅”作爲人生理想,網絡上一些網紅展示出的奢華生活和消費習慣,也對未成年人的消費觀產生了負面影響,容易形成炫富、攀比之風。同樣作爲教育工作者的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校長高金鳳也注意到這一現象。工作中,她經常會被一些家長問起如何解決孩子沉迷遊戲、刷短視頻等問題,在調研中她也發現,當前未成年人使用網絡,存在過度沉迷、信息辨別能力弱、網絡安全防範意識較差、法治意識淡薄等諸多值得關注的問題。除了玩遊戲、瀏覽網站、刷短視頻外,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新紀元教育集團董事長陳偉志發現,當前社交媒體上也充斥着一些不實信息、有害信息,缺乏識別能力的未成年人很容易受到這些信息的誤導和蠱惑。在全國人大代表、北京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方燕看來,未成年人正處於學習成長階段,模仿意識很強,是非判斷力較弱,網絡信息對他們具有較大的影響作用。在未成年階段,認知一旦出現偏差,嚴重時會影響成年後的人生走向,因此,加強網絡空間管理對於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意義重大。
完善法規政策構築法治防線
近年來,我國不斷完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構築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法治防線。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專門增設“網絡保護”專章,明確規定,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應當加強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宣傳教育,培養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增強未成年人科學、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網絡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強調要爲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網絡環境,並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設置防沉迷機制、過濾不良信息。2024年1月1日施行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明確了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原則要求和監督管理體制、未成年人網絡素養促進、網絡信息內容規範、個人信息網絡保護、網絡沉迷防治等制度,以法治方式營造安全健康的未成年人網絡環境。爲強化家庭責任,引導未成年人健康上網,2022年1月1日施行的家庭教育促進法中特別提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學習、休息、娛樂和體育鍛煉的時間,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政策方面,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提出,要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預防和干預兒童沉迷網絡,有效治理不良信息、泄露隱私等問題。國家新聞出版署2021年下發《關於進一步嚴格管理 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要求嚴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遊戲服務的時間,嚴格落實網絡遊戲用戶賬號實名註冊和登錄要求等。教育部、最高人民檢察院、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等17部門聯合發佈的《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中也要求相關部門要加強日常監督管理,重點清查問題較多的網絡遊戲、直播、短視頻等,塑造和淨化網絡空間。
建議探索網絡信息分級制度
儘管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日益健全,但日常生活中,未成年人在使用網絡時依然會遇到各類風險和隱患。對此,代表和委員們提出相關建議,助力進一步強化未成年人網絡安全保護。陳偉志注意到,當前,應用平臺由於缺乏識別未成年人身份的強制措施,只有少數平臺會根據未成年人實名認證主動開啓未成年人模式。有些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沒有盡到監護責任,督促未成年人必須使用未成年人模式,甚至個別人還把自己的賬號給未成年人使用,以此繞過未成年人模式與防沉迷系統。對此,陳偉志指出,除了要進一步強化法律落實外,也要建立健全協同育人“教聯體”,切實加強對學生家長的家庭教育指導。高金鳳也提出要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將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納入課堂、教材,通過開展教師網絡素養專項培訓,切實提升教師開展網絡素養教育的能力。同時,要夯實家庭教育基礎,向家長普及網絡教育知識並提倡制定家庭數字守則。相關部門要強化監管,壓實平臺責任。方燕建議相關部門在網絡安全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框架基礎上,針對網絡沉迷識別標準、網絡內容分級標準等實踐難點,出臺實施細則。通過年齡和內容雙重設限,強制短視頻、遊戲、社交平臺實施分級標籤制度。同時,嚴令禁止通過大數據算法,向未成年人推送各類不良話題,對出現違規行爲的平臺背後的運營主體要嚴厲懲處。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學校黨委書記劉希婭也提出探索網絡分級制度的建議。她指出,要嚴格落實網絡實名認證,建立和完善網絡信息分級制度,利用指紋、人臉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對網絡使用者的身份進行精確識別,並自動切換推薦內容。同時,相關部門要加強對網絡運營商、遊戲開發商、自媒體平臺等的監督管理,將網絡信息、遊戲內容等分級分類技術作爲行業標準,並實行嚴格准入制度。劉希婭建議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提高對網絡違法行爲的監測和處理能力,對在網站、App嵌入色情暴力廣告、遊戲鏈接、虛假新聞等行爲予以攔截、追蹤。要進一步推進《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等專項法律法規的落實,嚴厲打擊各類危害未成年人網絡安全的行爲,加大法律責任追究,通過約談、罰款、停止授權、取消上市、取締資格等手段嚴厲追究主體責任。爲更好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還應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網絡權益保護的法律援助和救濟機制。
來源|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