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後化療不必人人做 醫推新型血檢:比傳統檢查早1年發現異常

▲手術後化療常讓癌友感到痛苦,醫師指新型血液檢測有望協助患者避免不必要的化療。(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邱俊吉/綜合報導

一名50多歲大腸癌患者手術後接受輔助性化療,體重掉了快10公斤,情緒低落,忍不住懷疑自己是否白白受苦。腫瘤科醫師廖繼鼎在臉書提到這起實際案例,並分享近年已出現最新血液檢測技術MRD,能在術後提早判斷復發風險,協助確認哪些人需要化療,哪些人可以避免無謂治療。

廖繼鼎在臉書粉專寫道,傳統治療觀念爲求保險,常在腫瘤切除後仍採化療,以消滅影像檢查無法偵測的殘餘癌細胞,這有如「地毯式轟炸」,不僅殺死健康細胞,也讓部分已治癒患者承受不必要的副作用。

新興的「微量殘留疾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血液檢測,透過循環腫瘤DNA分析,可在復發尚未形成影像時,提早數月甚至一年發現問題;研究顯示,肺癌患者若在術後3天或1個月內ctDNA呈陽性,復發風險明顯升高,而輔助治療也僅對這類病人有效。

一項大腸癌跨國研究更指出,MRD陽性患者的復發風險,爲陰性者的12倍,死亡風險則是9.6倍,且可比影像檢查提早6個月預警;一項乳癌研究則顯示,術後ctDNA陽性者復發機率極高,陰性者則幾乎不復發,且檢測能比傳統檢查提早12.5個月發現異常。

廖繼鼎指出,目前多數檢測平臺的靈敏度比傳統方法高數百倍,這使醫師能針對不同狀況給予差異化建議,若檢測陰性,患者有機會減輕、甚至免除化療,而檢測陽性則能及早加強治療。

廖繼鼎強調,MRD檢測並非百分之百準確,但已帶來革命性改變,讓癌症治療從過去的「一體適用」走向「量身打造」,善用此工具將有機會使更多病人免去無謂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