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量化雙管齊下 績優基金捕捉紅利機遇
證券時報記者 安仲文
在全球避險資產紛紛受寵的背景下,紅利主題基金產品也成爲許多投資者參與權益市場投資的重要工具。
近期,央行宣佈了年內LPR的首次調降動作,存款市場日前也同樣迎來年內首次重大調整,多家大行紛紛下調人民幣存款掛牌利率,1年期存款掛牌利率降至1%以下。隨着居民的“錢袋子”縮水,具有“避風港”屬性的紅利資產及相關基金則再次受到關注。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由楊冬管理的廣發穩健策略是採用主動選股和量化選股雙管齊下進行紅利增強的產品。截至5月30日,該基金近半年取得11.16%的回報(同期中證紅利全收益指數的區間漲幅僅爲2.19%),自2024年以來取得了36.61%的總回報,相對區間業績比較基準的超額回報達到16.83%,取得了顯著的超額收益。
楊冬是業內較早探索基本面量化的基金經理,藉助主動選股,疊加量化模型開發多元風格子策略,力求打造穩定跑贏長期基準的主動權益基金。對於“主動+量化”策略,楊冬介紹,一方面,主觀負責把握大趨勢以及對個股基本面進行深入挖掘,自上而下精選有望跑出超額收益的紅利股;另一方面,量化策略中的風格因子能夠挖掘出主觀不容易發現的規律和個股,並通過AI使用大量非線性手段對紅利選股池實現增強。
值得一提的是,在楊冬帶領的團隊中,有兩位研究員均是量化背景出身。一位是陳可,主要負責多風格基本面量化策略;另一位是陳偉,主要負責阿爾法選股及人工智能算法。目前,量化團隊成員已構建具備強邏輯的特定風格子策略,爲組合提供一定的風格彈性。“例如,利用機器學習因子在紅利股票池中挑選標的,基於景氣度因子和價量因子不斷篩選被低估的紅利品種等。”楊冬介紹。
根據2024年以來發布的基金定期報告,廣發穩健策略的持倉體現出“主動集中+量化分散”的特色。在其前十大重倉股中,權重靠前的單隻個股佔比通常超過3%,頭部持倉較爲集中,主觀色彩較高;而權重靠後的單隻個股佔基金淨值的比例較低,一般爲2個點或者更低,配置比較分散,量化色彩較濃。另據2024年年報披露的股票投資明細,該基金在報告期內投資的個股共有112只,其中,有90只個股佔比低於1%。
覆盤廣發穩健策略2024年以來的持倉操作,在楊冬接手管理之後,顯著增加了港股比重,2024年一季度前十大重倉股中包含9只H股,僅有蘇州銀行1只A股;到2024年四季度,前十大重倉股中依然保有7只H股,僅有江蘇銀行、龍淨環保、申能股份3只A股。由於港股紅利股的股息率相對A股更高,所以在股價的走勢上,也是港股紅利的表現更強。
根據2025年基金一季報,在今年紅利股普遍走低的情況下,楊冬也對廣發穩健策略進行了調倉。前十大重倉股中有6只爲新進個股,其中,2只是醫藥生物個股(科倫藥業、東阿阿膠),2只房地產股(保利物業、招商積餘),以及1只電力設備股(寧德時代)和1只環保行業股(瀚藍環境),體現出其覆蓋行業廣泛、靈活調倉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