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道林:提升耕地質量守護沃土良田

朱道林:提升耕地質量守護沃土良田

中國經濟網

耕地作爲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資源,其重要性日趨突出。我國耕地資源總量有限,人均耕地少、高質量耕地少、可挖潛耕地資源不足特徵明顯。在耕地資源稟賦總體有限且不可改變的背景下,受自然條件變化及人爲活動影響,耕地退化問題突出。

長期以來,我國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守住了18億畝耕地紅線。耕地規模總體穩定,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超10億畝,糧食產量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但也要看到,耕地質量總體不高,“先天不足”“後天欠賬”問題仍然突出。我國耕地按質量分爲10個等級,目前平均等級僅爲4.76等,低等耕地(7等至10等)佔比22%、數量超4億畝。在耕地利用及生產力提升方面面臨諸多問題,包括資源環境脆弱區耕地條件退化、集約化農區高強度利用導致耕地質量快速下降等,直接影響糧食生產規模及品質。如何改造中低產田、提升耕地質量、高效利用耕地成爲突破口。

後備資源不足成爲制約佔補平衡、補充耕地質量難以提升的突出瓶頸。在實踐中,補充耕地多依賴土地開發,加上後備資源開發需兼顧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全國耕地後備資源較上輪調查減少近3000萬畝,一些地方無地可補,即使可以補充也需消耗極大財力、人力、物力;耕地佔補不能保證質量平衡,存在佔優補劣現象;爲追求數量平衡,有的地區不惜圍湖造田、侵佔河牀等,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

耕地污染問題突出,對糧食安全造成不利影響。一是重金屬污染嚴重,約2000萬公頃農田被重金屬污染。《國家土地地球化學質量報告(2022)》顯示,我國土地地球化學綜合質量總體優良,但仍有近10%的低等級土地,部分地區存在耕地重金屬超標現象。二是農藥和農膜過度使用導致化學添加物在耕地系統中殘留與溢出,使得農田土壤重金屬、農藥積累量加重,引起抗生素、酞酸酯、微塑料等新型污染物含量增加,對耕地造成污染。三是化肥過量施用導致氮、磷等營養元素以揮發、溶淋、滲透等方式進入大氣、江河、耕地水循環系統及土壤,造成耕地酸化。四是風蝕、沙化、水土流失等導致耕地生態惡化。

引起耕地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合理開發利用是主要因素。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關鍵是保護好耕地,在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的同時,加強耕地質量建設,系統治理、綜合施策,讓各類型耕地資源得到有效利用。

首先,在治理措施上,堅持“預防爲主、防治結合、因地制宜、綜合施策”原則,綜合採取工程、生物、農藝等措施,保護開發利用好耕地資源。充分調動用地主體管護積極性,建立監測與責任制度,增強土地使用者保護意識;一旦發現問題,追根溯源,同步採取工程技術措施,遏制耕地退化趨勢;鼓勵科學輪作與休耕,調動經營者平衡施肥與有機培肥的積極性,實現耕地高效、可持續利用。

其次,加強科技創新,緩解人地矛盾,提高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統籌協作,建立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整合科研院所、高校、農業生產機構等不同主體的技術、人才、資金優勢,促進創新鏈、資金鍊、產業鏈有機結合,推動耕地保護與產能提升。政府引導與市場調節相結合,鼓勵不同主體充分發揮各自資源優勢,推動研究真問題、拿出真成果。在科技創新領域,耕地保護相關科技平臺較少,需加大創新平臺建設力度。聚焦“十五五”時期國家重大需求和重點區域,着力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在耕地保育、智慧耕地研究等方面加快研發創新。

最後,探索建立耕地可持續利用長效機制。耕地作爲土地利用的一種重要類型,其耕作層自然要素構成決定了生產能力,以及對具備特定耕作層條件的耕地進行保護的重要性,這是由其自然屬性決定的。耕地利用過程中的種植方式、產出水平等構成其經濟屬性,即耕地利用過程中所反映的經濟規律。耕地保護涉及地方政府、農民、農業生產者(包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如何平衡好經濟發展與耕地保護的關係,如何解決耕地保護、農業生產尤其是糧食生產的利益問題,都是不能迴避的難點。堅持體制機制創新,調動各方主動性、積極性,才能形成耕地保護的強大合力。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 朱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