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殘聚力 共富同心——浙江助殘事業一線走訪見聞
新華社杭州7月5日電 題:助殘聚力 共富同心——浙江助殘事業一線走訪見聞 新華社記者紀航、鄭可意 助殘共富先行實踐成果豐碩、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十項典型經驗獲中國殘聯發文推廣、殘疾人民生保障底線兜牢兜實、殘疾人友好環境持續優化……“十四五”期間,浙江持續推進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扶殘助殘的大愛播撒之江大地。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篇佈局之年。浙江如何做好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大文章”,推動殘疾人事業繼續走在全國前列?記者近日走訪多地,聆聽這片土地上鮮活的助殘故事。
助創業就業:擁抱更多新機遇
木屑簌簌落下,三十多歲的張真飛低着頭,用手中的刻刀在木料上細細打磨。因爲失聰,他並不在意周圍的聲響,也很少擡頭看旁人,只是專注地盯着手裡的活計。刀尖輕挑,木紋間便顯出一道流暢的弧線。 張真飛進入浙江東陽木雕小鎮胡先民大師工作室三年,是這位骨髓炎致殘的木雕大師最關懷的小徒弟之一。 “他的心很靜,學得快、也耐得住性子,可以每天重複着同樣的動作卻從不厭煩。”胡先民盼着他自立精進,闖出一方天地。 胡先民深耕木雕創作近四十載。因親身經歷殘障人士的不易,他格外重視殘疾人手工藝培訓與就業創業扶持。他立足木雕小鎮,從木雕技藝拓展至竹木角雕及陶藝等多元研學課程,從校企合作實訓到國際賽事錘鍊,從單項業務到多元業態,努力爲學員鋪出一條技能成才的新路。如今,他的學員已站上日、韓、法等國際技能大賽舞臺。 2021年8月,中國殘聯出臺《關於支持浙江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促進殘疾人共同富裕的實施意見》,提出支持浙江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促進殘疾人共同富裕的8個重點領域系列舉措,賦予浙江省首批23項政策保障措施和授權事項,支持浙江通過改革創新、先行先試,爲促進殘疾人共同富裕積累實踐經驗、提供省域範例。 搭建就業創業平臺,是助力殘疾人增加收入、融入社會、實現價值的重要途徑。2024年,浙江省城鄉新增殘疾人就業2.8萬人,其中,城鎮新增就業0.6萬人,農村新增就業2.2萬人;全省城鄉實名培訓殘疾人2.6萬人。電子商務、直播帶貨、低空經濟、非遺傳承……他們擁抱了更多新業態的就業機遇。
助安居適居:築起溫暖港灣
在麗水市蓮都區太平鄉吾古村,97歲的村民潘官芳是一位肢體四級殘疾的獨居老人,日常靠老齡補貼和子女微薄供養維持生計。 在“千萬工程”實踐中,浙江深入實施困難殘疾人家庭“淨居亮居”工程,一體提供傢俱家電適配、日常保潔護理等服務。潘官芳的家因此換了新顏。 “改造潘官芳家時難免遇到困難,鄉鎮幹部就來搭把手。”蓮都區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林國友笑着說。他們爲潘官芳家量身改造了最急需的臥室、廚房和衛生間。新屋如今地面平整,還安裝有無障礙扶手。 潘官芳老人的故事,是浙江爲殘障人士打造溫暖港灣的縮影。數據顯示,過去一年,浙江紮實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實施淨居亮居項目和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8108戶。 以助力困難家庭安居適居爲起點,提升民生福祉的智慧與力量,正在輻射向更遠處。 在浙江東陽,向紅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打造起殘疾羣衆安居樂業的幫扶生態圈,助力殘疾人重建幸福生活。負責人虞向紅在基層電力崗位堅守二十餘載,他注意到不少殘障家庭的房屋要麼年久失修,要麼存在着電路老化等諸多安全隱患。通過多方奔走,他於2016年發起“幸福蝸居”公益項目。 截至2024年底,“幸福蝸居”已從浙江拓展到四川,爲246戶家庭修繕住房,築起安全溫暖的港灣。“希望更多殘疾人朋友的生活像這個項目的名字一樣,幸福花開,綻放芳香。”虞向紅說。
助康復服務:託舉新的希望
走進麗水市殘聯康復醫院的教室,4歲女孩檸檬正在上屬於她的一節語訓課。 醫教科科長李夢雅先將泡泡棒貼近自己脣邊,示意戴着助聽器的檸檬把手放在自己臉頰旁,感受脣部肌肉收緊的力度,同時打開言語呼吸訓練儀,屏幕上跳動的氣流曲線隨着吹氣動作起伏。 “這些泡泡小勇士都在誇你呢!”李夢雅說。檸檬嘴角還沾着些許泡泡液,眼神裡卻閃爍着自信的光芒。 在教室外,母親孟君豔的眼神始終追隨着女兒的一舉一動。她告訴記者,去年,小檸檬被檢查出感應神經性耳聾。語訓課程給她與孩子帶來了不少希望。 在這家醫院,每天有在訓康復兒童近200名,醫院從語言、認知、溝通、社交、運動等多個維度,爲孩子定製了個性化動態調整的康復方案。“看到女兒的表達能力有所提升,我也比較欣慰。相信她會有屬於自己的燦爛未來。”孟君豔說。 康復是促進殘疾人全面發展的基礎。2024年,浙江共有69.3萬名殘疾人獲得基本康復服務,10.5萬名殘疾人得到基本輔助器具適配服務。截至2024年底,浙江擁有殘疾人康復機構345個,康復機構在崗人員13635人。 作爲其中的一分子,李夢雅深感自豪。“對我來說,這份職業早已超越了教學範疇,而是生命與生命的溫暖對話。我堅信,這些‘慢飛天使’終能在藍天上自由翱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