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現階段全球宏觀經濟調控處於“三無”狀態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餘紀昕 上海報道
6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在2025陸家嘴論壇上發表了關於增強全球貨幣政策協調性的觀點。
他指出,全球貨幣政策乃至宏觀經濟政策原本是各自爲政的,是不需要協調或者協調不了的,因爲各國宏觀經濟狀況不一樣,有的國家通脹,有的國家通縮,有的國家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很大,有的不大,有的國家匯率有問題、國際收支不平衡,有的國家國際收支有富餘,宏觀調控起來方向就不一致。
貨幣政策基本是各國針對各自實際情況來做。而在實行貨幣政策宏觀調控過程中,又有部分國家基於對自己國家實際情況的判斷,以及在應該採取何種調控上出現了偏差。因此,各國貨幣政策當局相互之間的交流很重要。
周小川稱,本世紀以來,這一情況出現了很多變化。首先隨着全球化進展,全球經濟週期和宏觀狀況上趨同的現象越來越多。第二是大國貨幣政策和宏觀狀況會有溢出效應,同時對別的國家也有影響,這還不一定是通過儲備貨幣形式傳導,有時是通過危機進行傳導的,比如亞洲金融風波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又產生一種現象,一個國家出現了金融不穩定、傳導到另一個國家,還會反噬回來,比如美國次貸危機產生後,危機馬上傳到倫敦,倫敦作爲一個國際金融中心有很多美資機構,倫敦的這些金融產品反過來對美國也會有很大影響。如果說當時採取一些救助的話,美國當局也必須考慮倫敦和歐洲。那時候美聯儲做貨幣互換,支持美元的流動性,就必須和英國、歐洲、日本進行互換。這不是傳統定義中的貨幣政策,但是必須考慮”,他表示。
因此,發展中國家開始都要求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國、儲備貨幣發行當局考慮全球性影響,如果出現危機,大家也應該協調起來想辦法。但是關於這一點,國際上沒有任何規則上的約定。
從全球救助上來講,2008年那次危機中,G20起了相當大的作用。G20財長和央行行長,都是掌握財權的,有一定調控能力,開完會把結果輸入到G20首腦會,還可以作出更強的協調。但正式的來講,沒有哪個機構負責全球宏觀政策或者貨幣政策的協調。
展望未來,哪個機構有希望起到這種作用?周小川提到,“IMF是不是有這個可能性?但是按現狀來看,IMF可能負責一些匯率國際收支方面的協調,如果金融穩定方面有什麼問題它可以出手。前段時間發展中國家債務危機它就可以參與。但是從IMF正式職責定義上,它沒有全球央行的角色,也沒有全球性貨幣政策或者貨幣政策協調的角色。”
周小川直言,現階段全球宏觀經濟調控處於“三無”狀態:一是現在沒有一個機構負責這件事;二是沒有工具,沒有貨幣,雖有SDR,但SDR被普遍認爲是一個記賬工具;三是沒有共識,因爲想讓IMF起作用,雖然討論中有一定程度的共識,但是美國有一票否決權。“所以,我們要做很多研究工作、論證工作、溝通工作,看能不能取得更大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