署名文章:從宏觀調控看中國經濟基本面
新華社北京5月11日電 題:從宏觀調控看中國經濟基本面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董煜
在世界經濟史上,國與國之間的經貿摩擦並不鮮見,但美國近期針對他國蠻橫壓榨、惡意詆譭的言論和行爲,還是超出了絕大多數人的想象。當他們理屈詞窮時,往往會祭出“中國經濟崩潰論”,這一次更是不顧基本邏輯張口就來,好像這樣就真的“贏”了。在世人眼裡,這簡直已經成爲一種行爲藝術。當然,不管其言論有多荒謬,我們還是要保持理性、沉着應對。中國經濟到底怎麼樣,不是靠誰嘴皮子耍寶說了算的,科學的態度是認真分析、比較、研判,用事實說話,把結論交給全世界進行公允的評價。基本面穩不穩,要看專業分析。經濟運行的“基本面”,到底通過什麼衡量?宏觀層面主要是通過四大目標進行分析,即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反映這四大目標的相關具體指標如果不穩,則可以認爲宏觀經濟的基本面出了問題,而中國經濟當前的狀況究竟如何?從增長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長5.4%,“五一”假期各項消費數據表現亮眼;從就業看,一季度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爲5.3%,形勢總體穩定;從物價看,1-4月居民消費價格較上年同期下降0.1%,4月環比實現由降轉漲,核心CPI漲幅穩定;從國際收支看,1-4月貨物貿易進出口同比增長2.4%,4月末外匯儲備規模環比升幅1.27%,外匯市場運行總體平穩。放眼全球,主要經濟體很少能像中國這樣,同時做到四大目標均保持平穩的表現。美國一季度GDP環比按年率計算萎縮0.3%,企業4月份招聘速度放緩至9個月來的最低水平,通脹風險始終高懸,貿易逆差不減反增。近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也表示,關稅是推動通脹預期的主要因素,如果持續大幅增加關稅,將會出現更高的通脹和更低的就業。當宏觀經濟面臨這樣的情況時,他們不去擔憂、不去解決,反而起勁對着別國擺弄“贏學”,也是有點令人費解的。看清政策脈絡,切實增強信心。穩定經濟運行基本盤,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中國沒有輕視外部環境變化對國內經濟的挑戰,更多從底線思維出發進行應對,寧可把困難估計得充分一些。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釋放的核心信號是“2+4”,其中“兩個堅定不移”,分別說的是踏實穩住國內經濟和堅定推進對外開放;“四穩”即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再一次把就業放到最優先位置,這與2020年4月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六保”時的邏輯完全一致,即遇到突發挑戰時,中央會把降低對居民家庭的衝擊和影響作爲政策選擇的重要考量。近期各部門密集出臺的政策,可以說是根據中央部署推出的一套新的增量組合拳。其基本脈絡是“2+2+1”,即通過支持就業和穩定外貿守住兩條防線,通過促進消費和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做大經濟發展蛋糕,通過營造良好環境化解金融、房地產等領域的潛在風險等。這套組合拳有着鮮明的問題導向,是奔着“關稅戰”帶來的直接和間接影響去的。因爲我們認識到,信心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只有正視困難、解決問題才能真正增強信心。中國經濟怎麼樣,旁觀者看得清楚。多家知名國際投資機構都預計,中國經濟今年將保持穩健增長。中國資產價格已經表現出較強的韌性,境外機構投資者正在中國資本市場悄悄佈局。還要看到的是,中國正在推進“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規劃中的很多內容,都將爲全球投資者提供中國的“機會清單”,通過貿易、投資、合作等商業往來,既利用中國大工廠努力滿足全球客戶需求,也利用中國大市場積極爲全球廠家提供訂單和就業機會。新的五年規劃不僅能爲中國發展注入確定性,也是在爲世界發展注入穩定性。中國在穩就業穩經濟,美國在做什麼?當下的中國,各級政府正在通過“一業一策、一企一策”這樣的“笨功夫”,去努力幫助微觀主體,讓他們能渡過難關、更好發展。與此形成反差的是,美國挑起事端時氣勢洶洶,面對來自國內的呼聲卻經常視而不見,彷彿不用考慮“關稅戰”對本國企業、居民的負面效應。我們看到他們的報紙和電視在呼籲,貨架上的標籤在變化,接受採訪的店主滿臉愁雲,碼頭工人和貨車司機的生計正受到嚴重影響,而美國政府迄今還沒有推出針對民生的系統性政策方案,甚至把主要精力都用在黨爭和操縱資本市場上。當他們輕描淡寫地說“以前能買30個玩具,現在只能買兩個”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今天不把孩子的玩具當回事,明天就可能不把更大的民生問題當回事。就算回到挑起“關稅戰”的原點即所謂“製造業迴流”上,一個政府如果不去做認真的長遠規劃,沒有人力資本支撐,沒有基礎設施支撐,沒有產業鏈供應鏈協調,甚至連自動化生產和機器人發展都不一定領先,這樣都能再造製造業的話,那可真是“鬼故事”了。美國這時候真正需要的,是珍惜中國的善意。在90多年前的世界經濟大危機時,富蘭克林·羅斯福曾說過:“以高關稅爲代表的對外經濟政策中的經濟民族化,是造成全世界經濟蕭條曠日持久的原因之一,只有排除這一障礙,國際貿易才能恢復,我國的經濟才能從中獲利。”今天的美國政府,顯然已經忘了這樣的經驗教訓,連本國的許多理性聲音都不管不顧,執意要用關稅武器訛詐各國。也許他們在算賬時,覺得可以忍受一些消費品的供應短缺或價格上漲,可觀察產業問題,如果只看終端產品而忽視產業鏈各個環節,就一定會得出偏頗的結論,傳導成偏執的行爲。美國股市近期的變化,並不能說明信心在恢復,恰恰是因爲國際資本看到,中國沒有放棄善意、沒有關上談判大門。當然,這種善意和耐心是有限度的,絕不適用那些持續毫無底線的壓迫訛詐和出爾反爾。現在他們真正需要的,是珍惜中方的善意,展現自己的誠意,帶着真誠的態度坐下來好好談,而不是把希望寄託在不可能發生的“中國經濟崩潰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