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流傳動物慰靈文史 居民守護樹包獸魂碑...盼列文化資產
北香湖公園獸魂碑歷史背景特殊,因歲月變遷,樹木生長盤繞,形成「樹包碑」奇觀景象,讓人嘖嘖稱奇。記者魯永明/攝影
嘉市北香湖公園有座日治時期留下「獸魂碑」,今年屆滿87年,未被列入文化資產,無公部門或團體管理,長期以來靠晨運居民自發維護,設香案祭拜「獸魂公」,逢農曆7月中元節,引起關注。地方人士呼籲將其納入文化資產,讓這段歷史獲得保存。
「獸魂碑」又稱「畜魂碑」或「動物慰靈碑」,最早追溯至1931年臺北信義區四獸山天寶聖道宮,設立目的在祭祀人類宰殺或實驗犧牲動物,反映對生命尊重。北香湖公園獸魂碑,1938年(日治昭和13年)由時任臺南州知事川村直岡題字,由當地獸肉商合資興建,具歷史人文價值。
香湖公園日治時期是嘉義合格屠牛場所。當時牛肉稀少昂貴,依臺灣日日新報記載,屠宰場至1938年,宰殺牛隻超過2萬5000頭,爲撫慰牲畜亡魂,嘉市獸肉營業組合遂立碑祭祀,每年舉行「畜魂碑祭」。後屠宰場搬遷過程,碑名從「畜魂碑」轉變爲「獸魂碑」。
這座石碑除歷史背景特殊,因歲月變遷,樹木生長盤繞,形成「樹包碑」奇觀景象,讓人嘖嘖稱奇。居民指出,過去這裡也稱作「牛墟豬竈」,1980年代仍有人祭拜。1986年,肉類公會聯絡組長陳錦賜捐建石香爐,延續祭祀活動;1988年屠宰場再次遷至荖藤裡,另立新碑祭祀,因而嘉市現存2座獸魂碑。
北香湖公園獸魂碑未納入文化資產,公園管理單位建設處表示,該碑未列管。對此,地方文化人士憂心,若缺乏公部門保護,恐有毀損或消失風險,呼籲政府啓動調查評估,將其納入保存範圍,讓後代能認識這段人與動物之間交織的歷史記憶。
對市民而言,獸魂碑不只是公園石碑,而是城市歷史重要見證。特別在中元普渡節,碑前香火不斷,居民以祭拜「獸魂公」、「獸魂媽」的方式,表達對牲畜的感念與感恩。這份自發性的守護,凸顯文化資產保護需求及民間風俗。
北香湖公園獸魂碑歷史背景特殊,因歲月變遷,樹木生長盤繞,形成「樹包碑」奇觀景象,讓人嘖嘖稱奇。記者魯永明/攝影
北香湖公園獸魂碑歷史背景特殊,因歲月變遷,樹木生長盤繞,形成「樹包碑」奇觀景象,讓人嘖嘖稱奇。記者魯永明/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