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學陳定睿與 MIT 次世代奈米電子元件技術登 Nature

中原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陳定睿,研究二維材料與先進元件,成果登上國際頂尖期刊Nature。圖/中原大學提供

中原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陳定睿,與麻省理工學院教授Jing Kong研究團隊合作,研究以靜電排斥力爲核心的先進轉移技術,有效克服二維材料整合進三維半導體制程時的潔淨度、完整性與可量產性等挑戰,研究報告獲國際頂尖期刊Nature採用登9月正刊。

校方表示,此項原子級轉移技術的突破,對產業化應用與未來可堆疊、節能半導體架構的發展,具有關鍵推動作用,也爲中原大學研究發展再創重要里程碑。

中原大學表示,電子系(半導體組)助理教授陳定睿以「Electrostatic-repulsion-based transfer of van der Waals materials」爲題發表研究報告,內容探討自石墨烯問世以來,二維材料以原子級薄度與獨特性質備受關注,尤其在電子領域,被視爲下一代裝置的理想材料,可望突破現今矽在奈米尺度的瓶頸,補足CMOS侷限,實現更高密度與低能耗電晶體。

然而,高品質二維材料要導入晶片,須先在適合基板生長再轉移至目標電路;過去十年雖提出多種轉移策略,仍難以獲得乾淨的表面,或無法同時兼顧完整性、速度、規模與成本等產業需求。

陳定睿與團隊開發出基於靜電排斥力的電雙層(EDL)轉移方法,利用弱鹼性氨水滲入二維材料與基底界面,使兩者表面形成EDL,於間隙產生靜電排斥力,進而自發剝離材料。團隊在多種二維材料與合成基板上驗證此技術,並製作約300個元件與進階分析,證明其在可擴展性、均勻性、潔淨度及電性表現皆名列前茅,因具CMOS相容性與產業潛力。

該成果同月也獲李連忠博士於Nature News & Views以「Electrostatic-based transfer keeps 2D materials ultra-clean」爲題專文肯定此技術。

陳定睿曾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助理,在臺大就讀博士期間,以國科會「千里馬研究學者」身分赴MIT訪問研究。他也曾任職於ASML公司EUV工程部門,參與臺積電先進製程設備測試與跨國技術合作,2今年以年僅30歲專業到中原大學任教。

他表示,推動自己持續前進的動力,源自於希望透過研究來教育及引導下一代,研究成果或許會被時間取代,但讓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學會爲人處事、懂協作、勇於面對挑戰,並培養堅定的心態與能力去迎向未來,纔是他最重視的影響力。

陳定睿談到二維奈米材料最令他着迷之處「厚度僅爲人類頭髮十萬分之一的材料,卻能精準組裝成推動半導體極限的元件」,這也是吸引他投入研究的主因。憑着旺盛的好奇心與學習精神,他快速累積了從二維材料成長到元件應用的完整研究經驗,並逐步建立起跨越基礎科學與前瞻工程的研究視野。他特別感謝家人支持、中原大學的研究環境、國科會計劃的資助,以及引領他進入此領域的中央研究院博士謝雅萍與臺大教授Mario Hofmann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