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協原首席信息官高峰:公司金融數智化是淨息差破局的關鍵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邊萬莉 杭州報道

淨息差持續承壓,經濟週期波動影響,零售業務“抗週期”光環褪去。公司金融數字化轉型的深度與廣度,正成爲銀行能否在U型低利率週期中行穩致遠的關鍵變量。

中國金融傳媒集團特聘高級專家、中國銀行業協會原首席信息官高峰表示,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淨息差持續收窄,2024年末已降至1.52%,尤其城商行、農商行面臨嚴峻挑戰。與此同時,經濟週期波動推高企業客戶風險,雙重壓力下銀行增長普遍乏力。曾被視爲“抗週期”利器的零售業務,在風險與收益兩端均顯疲態。在此背景下,銀行業公司金融數字化轉型的深化與人工智能的融合應用,成爲銀行淨息差破局的關鍵所在。能否以數智化賦能公司金融創新,已成爲銀行能否穿越經濟週期的試金石。

淨息差困境的破局之道:短期紓困與長期韌性構建

在高峰看來,淨息差的持續下滑是多重因素疊加共振的結果。國際環境催化,全球主要經濟體進入降息通道,爲我國利率下行提供外部條件。國內動能轉換,低利率成爲提振內需、防範風險的必然選擇,預計將呈現“U型”走勢。競爭格局重塑,大型銀行憑藉資金與科技優勢加速下沉,擠壓中小銀行生存空間。

高峰認爲,面對嚴峻形勢,銀行需採取長短結合的組合策略。短期應對,聚焦結構優化與精細運營。負債端瘦身健體,着力調整存款結構,降低高成本負債依賴,壓降綜合資金成本。資產端提質增效,優化對公貸款組合,審慎發展高收益零售貸款,規避低收益平臺類資產過度集中風險。收入來源多元化,加速發力財富管理、支付結算、投行業務等,切實提升手續費及佣金收入佔比。科技賦能精細管理,運用大數據與AI強化風控能力(如優化信貸審批),並構建動態定價模型,實現貸款精準、差異化定價。

長期韌性層面,應戰略佈局穿越週期能力。拉長資產久期,借鑑美日銀行業經驗,在風險可控前提下適度配置長期資產,緩衝短期息差劇烈波動壓力。把握債券市場機遇,在利率下行週期,增配債券資產,分享債市牛市紅利。深耕非息收入“沃土”,將拓展多元化中間業務作爲低利率環境下的核心收入穩定器。拓展全球化佈局,跟隨企業客戶“走出去”步伐,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分散單一市場風險。掘金併購金融藍海,把握經濟結構調整期的產業整合機遇,提供專業化併購貸款及綜合金融服務。

智能化並非萬能鑰匙,核心價值在於深度賦能場景金融

高峰表示,在低利率成爲“新常態”的背景下,數智化轉型被賦予更深刻的內涵:以數據的流動性替代資本的高流動性,以算法的極致效率彌補日益收窄的淨息差空間。它正從底層重塑公司金融業務的競爭力。

一是精準定價與動態風控:核心防禦壁壘。構建智能差異化定價模型,基於客戶綜合貢獻度(存款、結算、中收、風險成本)、行業景氣度、區域風險、產業鏈位置等多維因子,實施動態LPR加點機制,徹底告別“一刀切”粗放定價。利用大數據與AI構建實時風險監測與預警體系,顯著提升信貸資產質量管控能力。

二是降本增效與深度經營:內生動力源泉。AI賦能盡調與洞察,快速智能分析企業財報與經營數據,大幅提升客戶經理盡職調查效率與洞察深度。RPA+AI驅動中後臺,自動化處理授信報告生成、合同智能審查、自動化放款審覈、貸後檢查報告等環節,釋放大量人力投入高價值的客戶關係維護與綜合解決方案設計。深化客戶全生命週期經營:基於數據洞察提供個性化、定製化的綜合金融服務方案,提升客戶黏性與綜合價值貢獻。

三是拓展非息與價值重構:突破增長天花板。智能財資管理平臺,爲企業客戶提供精準的現金流預測、智能化的存款結構優化建議及風險管理工具,顯著提升服務黏性,創造穩定的財資管理中收機會。數字化供應鏈金融平臺,構建連接核心企業、上下游供應商/經銷商、物流、倉儲的開放平臺生態,提供一站式、線上化的便捷融資、高效結算及增值信息服務,形成強大的生態圈價值和多元化收入來源。

四是構建週期穿越能力:決勝未來的關鍵。智能情景模擬與壓力測試,運用大數據和AI模擬不同經濟週期情景(如深度衰退、緩慢復甦、快速反彈),前瞻性預判對公司金融資產質量、盈利能力、資本充足率的潛在影響,並據此制定精細化應對預案。動態客戶分層與價值管理:在經濟下行期,通過數據精準識別並重點維護核心價值客戶與高潛力客戶;在經濟復甦期,快速掃描並鎖定高增長行業與目標客戶,搶佔市場先機。

“智能化並非萬能鑰匙,但其核心價值在於深度賦能場景金融。在淨息差持續承壓的嚴峻環境下,它能助力銀行更精準地識別風險與機遇,更高效地配置有限資源,更敏捷地響應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這正是銀行實現可持續生存與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在高峰看來,成功實施數智化轉型的銀行,不僅能有效緩解當前淨息差壓力,更能培育出穿越未來經濟週期的韌性與持續增長能力。這不僅是技術的升級,更是商業銀行商業模式的重塑與核心競爭力的再造。以數據爲血脈,以智能爲神經,方能在週期的浪潮中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