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差,纔是產品成功的關鍵

從技術的快速迭代到客戶需求的精準把握,再到性價比的極致優化,信息差成爲產品成功的關鍵。對於產品經理和創業者來說,本文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市場動態,提升產品的競爭力。

———— / BEGIN / ————

如果我問你,你的產品爲什麼能賣得動/賣不動?客戶爲什麼要買你的產品?你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你可能會噼裡啪啦說出各式各樣的答案:產品用到了AI有技術門檻,產品的創意符合客戶需要,產品的性價比超高,公司的銷售人員能力強,銷售跟客戶的關係好…..

不過呢,咱要是把這些五花八門的答案都扒拉扒拉,好好“洗一洗”“篩一篩”,就會發現最最核心的東西,就是一個詞兒:信息差!

沒錯,就是信息差!

換句話說,產品的終極競爭力其實就是:我懂的,你不懂;或者你懂的,客戶壓根兒不知道!

首先,咱們來聊聊產品技術含量高那點事

去年有個晚上,我跟前阿里一個技術大拿S總煲了足足一個多小時的電話粥。聊啥呢?

因爲我們產品要用到他們做的OCR服務,雖然這玩意兒算是一種常見的AI引擎,但我們公司廟小養不了算法工程師,於是,只能尋求外購。

正好,身處大廠的“總”們有着強烈的職業焦慮,工作之餘也想把自己的技術換成鈔票,於是咱們就有了這次業務合作。

那次打電話,主要聊的是前期採購的OCR服務要升級的事兒。

升級啥呢?

得針對表格識別樣式來個“格式還原”。我跟S總磨破了嘴皮子,就爲了砍價。人家一開口就要十幾萬,我心裡直喊“乖乖”,我這預算可就5萬啊。

我就堅持一個觀點,技術不值錢,特別是這種已經“過氣”的技術。

最後,S總妥協了,報價幾萬塊。對他們來講,都是半成本,稍微改吧一下能收入幾個w,也算是一個可以接受的買賣。

你看,現在這AI技術啊,那真是跟坐了火箭似的,一天一個樣兒。

各種開源的大模型跟雨後春筍似的往外冒,昨天還算是前沿技術的玩意兒,沒過幾天就“白菜價”了,甚至直接開源免費給大家用。

咱撇開那些大企業花大價錢搞底層技術研究不說,就咱商用產品用到的那點技術,真沒啥了不起的門檻。

所謂的“門檻”,無非就是我家先發現了這個技術,而你家還在四處尋找。

這樣,我的產品就能先聲奪人,擁有競爭優勢。在客戶還沒弄清楚這是啥黑科技之前,我趕緊賣個好價錢,順便收點“智商稅。等過幾年,這個技術就會開始爛大街,產品也會被打到地板價。

再舉個例子來說,前幾年看起來“高大上”的NLP技術,其實用正則表達式也可以達到類似的文書數據提取的效果。而正則表達式技術門檻相對NLP來講就低得多,對應的開發週期和人力成本也要低得多。

爲什麼之前我們不用正則表達式去做提取,而要選擇用NLP呢?

說白了,之前不知道正則表達式就可以做到。

話說回來,如果你能比別人快一步掌握某項技術,那你就能享受到技術的紅利,把產品包裝得高大上,趁別人還沒回過神兒的時候,狠狠賺上一筆!

其次,所謂的產品創意好,不就是我比你更懂客戶嗎?

接着咱再嘮嘮這所謂產品創意好。

說一個具體的例子:

去年有一次找客戶交流某款產品,客戶就給我總結了兩個非常好的產品價值:

第一,能用AI技術提取文書裡的關鍵詞,減輕業務人員使用系統的工作負擔,這樣大家就更願意使用;

第二,這個系統,不光能做A階段的業務評估,連B階段的必要性審查這些業務場景都能搞定,實現全流程的智能評估。

我一聽,這信息可太有價值啦!

一方面呢,我趕緊拿這些信息去完善產品功能,讓產品變得更強大,在市場上更有競爭力。另一方面呢,把這些信息提煉成產品賣點,準備去“普惠”更多客戶。

後來我去給一個新客戶彙報的時候,把這兩點一說,你猜怎麼着?

那新客戶眼睛都直了,感覺我就是他們單位的業務人員,覺得我們的產品簡直就是爲他們量身定製的,還一個勁兒地驚歎:“你們咋這麼懂我們呢?”

其實啊,所謂的產品有創新,所謂的更懂客戶,說到底不就是你接觸的客戶多嘛?

從他們那兒獲取到別人不知道的信息,然後就像變魔術一樣,把這些信息巧妙地加到產品功能和宣傳裡。等遇到另一個客戶的時候,就讓他們爲自己的“無知”(其實是不瞭解這些信息)買單。

最後,再來說一說產品的性價比高的事

性價比這東西,說白了就像是一場“比武大賽”,你得跟競品比比,看看是你的價格更接地氣,功能更牛掰,效果更炸裂。

要說最能體現性價比高的,那就是產品價格低到讓競爭對手直呼“傷不起”,他們就算絞盡腦汁想模仿你的產品,一算賬,哎呀媽呀,不划算吶,只能乾瞪眼。

那麼問題來了,你的產品憑什麼能定低價呢?

從商業那點事兒來看哈,要麼就是咱判斷這產品市場空間大得像宇宙,薄利多銷也能賺得盆滿鉢滿;要麼就是長遠來看,這市場規模就跟吹氣球似的,越來越大,那咱就犧牲點短期收益,用低價把競爭對手打得落花流水

當我們看到一款產品,在市場的激烈“廝殺”中活了下來,還一路高歌猛進,靠低價橫掃市場。我們會敬佩這家企業有戰略、有眼光,有格局。

但實際情況呢,很有可能人家是提前拿到了行業的“內部消息”,就像開了天眼一樣,輕鬆預判到市場的發展趨勢。

就好比說,咱給某個客戶做了一個項目,客戶拿着這成果去向上級彙報,上級領導一看,嘿,不錯啊,全國推廣!

這消息要是讓你知道了,你是不是心裡就有底了,能準確預判市場規模,然後大手一揮,把產品價格定得低低的,把潛在競爭對手都堵在門外。

關起門來說,市面上有一大部分產品,其實就是贏在了發令槍響之前,獲知到有效信息提前搶跑。

那些看似高明的營銷策略,其實也就是基於一些“關鍵信息”做出來的決策。

爲什麼說做銷售出身的人,更容易創業成功,更大概率會自己當老闆?

因爲這些人獲取信息的能力比其他人更強,更善於搞人物關係,人物關係的背後就是“關鍵信息”,就是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站在產品經理視角來講,如何提升產品的競爭力呢?

就是得有意的去提升學習、總結、提煉信息的方式,積累可以獲取到關鍵信息的資源。當你掌握的信息越多,獲取信息的成本越低,拿到信息的速度越快,自然,你做出來的產品就會越值錢。

明白了這個邏輯,你纔會不抗拒出差,甚至喜歡出差去見客戶;纔會有意的加上客戶的微信,保持長期的聯繫;纔會主動的找銷售溝通,瞭解市場的反饋;纔會去做政策信息的解讀,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

這樣,你才能夠擺脫“原型仔”、“工具人”的標籤,成爲一個更值錢的“信息人”。

說一千道一萬,產品的競爭力、創意、性價比這些看似複雜的要素,歸根結底都離不開“信息差”這個魔法詞彙。

就像玩撲克,誰手裡的牌最好,誰就是贏家,而牌的好壞,就取決於你掌握的信息有多少。

所以啊,想要產品賣得動,就得比客戶知道得多,比競爭對手更懂行。這就是咱們產品經理的秘訣:做個“信息人”,用信息差來打造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肖武林,作者:武林

想第一時間掌握AI動態、工具乾貨?掃碼加入共學交流羣,一起偷跑不掉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