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值得一生體悟和實踐的東方智慧”(我在中國·行耕記)

丁美棟 楊斯羽 蔡肖翰

德國籍中醫馬賽麗。 蔡肖翰攝

把脈號脈、詢問病症細節、向患者介紹湯劑煎煮方法……走進位於北京市朝陽區的一家中醫診所,德國籍中醫馬賽麗(Christin Masseli)正忙着給來自不同國家的患者看診。她熟練掌握中醫各類診療手法,鍼灸、艾灸、穴位按壓,一整套流程行雲流水。

馬賽麗在中國學中醫、行中醫已超過10年,擁有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士和碩士學位,能使用德語、英語和漢語等多國語言與患者流暢交流。她還積極傳播中醫基本理念,讓更多外國人領略中華傳統醫學魅力,助力中醫藥服務更具“國際範兒”。

漂洋過海,學習東方古老智慧

“你知道嗎?中國有中草藥,德國有‘德草藥’”。

談到爲何與中醫結緣,馬賽麗直言與小時候的經歷分不開:“德國有使用草藥治病的傳統。很多家庭會在屋邊種植草藥,我家人還會熬製藥草茶來防治風寒,這讓我從小就對草藥十分着迷。”

10歲左右,馬賽麗看了一部關於黃飛鴻的中國電影,涉及中醫的劇情讓她發現,遙遠的東方也有一羣人使用草藥,“電影還讓我瞭解了穴位經絡知識,看到中國醫生用一根銀針就能治病救人,我覺得太神奇了”。從此,中國的“神奇醫術”在馬賽麗心中埋下興趣的種子。

大學畢業後,在德國獲得法律專業學位的馬賽麗成了律師,但她始終沒有放棄對中醫的熱愛。2014年,她下定決心辭去律所的工作,漂洋過海來到北京中醫藥大學學習。

“一開始,我的家人很不理解,我爲什麼要放棄體面的工作,去另一個半球的陌生國家從零開始。”馬賽麗說,對她而言,中醫能讓世界更多人收穫健康,她希望投身其中,幫助中醫理念和精神傳播更廣。

有熱愛,更要能堅持。初到北京,馬賽麗學起中醫理論很吃力。“語言是擺在我面前的最大難題。”馬賽麗回憶起每天“啃”漢語工具書的時光,“學中醫免不了要看中國古文,不少術語晦澀難懂,類似‘肝腎陰虛’這種概念,德語里根本找不到對應詞。”

除了學業困難,一場突如其來的支氣管炎也讓當時的馬賽麗痛苦不堪。她在各大醫院四處奔走,吃了幾周抗生素,病情依舊反覆。“無奈之下,我嘗試去諮詢我的一位任課老師。作爲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她爲我望聞問切,並配製了一劑補方。我服用不到一週,病症就得到很大緩解。”馬賽麗說,那一刻,她切身體會到了中醫的神奇,也堅定了學好中醫的決心。

爲了趕上班上中國同學的步伐,馬賽麗不斷向老師和同學請教,課餘時間泡在圖書館,筆記密密麻麻。就這樣,經過多年寒窗,馬賽麗學會了經絡穴位、中藥配伍,也練就了精準望聞問切的本領。

“這段學習經歷讓我的‘中醫夢’走向現實。”馬賽麗說,“我掌握了看診技能,還感悟到中醫不僅是療法,更是一門與自然對話的古老智慧,每一味草藥都承載着醫者的良苦用心。”

盡己所能,幫患者減輕痛苦

“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採訪過程中,這段出自孫思邈《大醫精誠》中的話被馬賽麗多次提及,這也是她的行醫“座右銘”。

“中醫理念中,醫者要有‘仁心’和‘仁術’,患者貧富貴賤並無分別,醫者需一視同仁。”馬賽麗說,“行醫以來,我的努力方向始終如一——盡己所能,幫患者減輕痛苦。”

“早中晚吃了啥?出生時是喝母乳還是奶粉?順產還是剖腹產……”每次接待新患者,馬賽麗總會拋出一連串問題。“每個問題都有講究。”她解釋道,“中醫臨牀注重‘辨證論治’,要針對病例的具體情況施以個性化治療。我問診的一些細節在西醫中可能不會涉及,但對中醫判斷體質對症下藥很關鍵。”

北京常住外籍人口多,馬賽麗常遇到來自不同國家的外籍患者。“在異國他鄉看病,難免會猶豫和緊張。我作爲同在中國的外國人,更理解他們的困惑,看診時也會充分考慮中外文化差異。”

馬賽麗舉例:有些患者害怕鍼灸的疼痛和風險,有些患者難以接受湯劑的特殊氣味,還有些患者對經絡穴位的作用表示懷疑……

“要做好溝通,把中醫的抽象概念和診療原理具象化,用患者聽得懂的方式講給他們聽。”馬賽麗以“上火”一詞舉例:“我會向患者展示舌苔照片,讓他們留意舌苔上出現的紅點像不像小火苗,這就是中醫說的‘火氣’在身體裡的表現。”

馬賽麗認爲,中醫是溫和的,是潤物細無聲的。曾經,有位被免疫性疾病長期困擾的外國患者找到馬賽麗,表示自己嘗試過很多治療方法,但效果都不好。馬賽麗在詳細瞭解患者體質和病症情況後,爲其制定了中藥湯劑配合艾灸的整體治療方法。經過兩個月的仔細調理,這位患者的症狀明顯好轉。

治療結束的那天,患者握着馬賽麗的手連連感謝,並表示要把中醫的神奇告訴身邊所有人。馬賽麗欣慰不已:“患者在我的幫助下痊癒,是我作爲醫者最大的驕傲。”

讓更多人理解中醫、愛上中醫

如今,除了在醫院坐診,馬賽麗日常還有一項重要工作:推廣中醫藥文化。“我時常向身邊的外國朋友普及中醫藥文化理念。”馬賽麗表示,中醫藥文化是全人類的瑰寶,期待更多人理解其精髓,並從中受益。

前不久,馬賽麗與位於北京市朝陽區三里屯街道的國醫匯中醫診所一起合作組織了一場中醫藥文化交流活動。陰陽五行、臟腑經絡、調和致中……面對20餘位德國友人,馬賽麗用德語細緻解釋各類中醫健康理念。“請您再示範一遍這個穴位的功效,我要把這段視頻帶回德國,給我的家人們看看。”當她講解到按壓合谷穴能緩解頭痛之時,一位銀鬚的外國老先生連聲稱讚,並迫不及待地舉起手機錄製。

交流活動還準備了白芷陳皮茶葉蛋、梨片桂花特調拿鐵、壯體烏髮酒等中醫養生食療,讓參與者感受中醫“藥食同源”觀念。“太神奇了!不同藥材的食療組合帶來不同的養生功效,既滿足了我的口腹之慾,也有益於身體健康。”一位參與者開玩笑地說,“等我回德國了,就吃不到這麼好吃的‘藥’了。”

面對渴望系統性學習中醫的外國人,馬賽麗開設了中醫培訓強化班,幫助他們邁出學習的第一步。課程分爲德語班和英語班,已在上海、天津、長春等地舉辦多次。

“許多人被中醫的神奇吸引,要想學好,需要長期的知識積累和深入的臨牀實踐,一定要做好吃苦的準備。”馬賽麗談起一位曾參與培訓班的學員,其在結課後依舊保持熱情與毅力,並最終學成,如今已在德國巴伐利亞州開起了中醫診所,“看到學員將中醫帶回故鄉服務同胞,我的成就感滿滿。”

有數據顯示,中醫藥已推廣到全世界約200個國家和地區。在中醫藥國際化過程中,外籍中醫發揮了橋樑紐帶作用。

“外籍中醫能夠結合所在國家的文化背景和患者需求,讓更多外國人看到中醫的價值與中國文化的魅力。”馬賽麗多年的好友、國醫彙集團負責人張海蘭介紹,爲了進一步推動中醫藥文化的國際傳播,國醫匯推出“國際青年中醫健康服務團隊計劃”,通過提供資金、品牌、供應鏈等支持,期望培養更多既精通中醫、又具備跨文化傳播能力的中醫藥人才。

“中醫是值得一生體悟和實踐的東方智慧。”展望前路,馬賽麗說,“我將繼續在中醫藥領域深耕,用醫者的仁心仁術守護生命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