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幫忙 安然度夏(健康驛站)
本報記者 熊 建
7月20日,“三伏”的大幕正式開啓。今年的“三伏”從7月20日開始,到8月18日出伏結束,一共30天。高溫時節,如何安然度夏?多位專家進行了解答。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日前召開發佈會,介紹夏季養生知識。“夏季屬火,主心,心主神明。此時人們容易煩躁、出汗多、睡眠差,稍不注意就會耗氣傷津,影響體力和免疫力。”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西醫結合與少數民族醫藥司副司長歐陽波表示,根據《黃帝內經》“春夏養陽”理論,建議大家合理調整生活方式,注意養心安神、清淡飲食、適度運動、作息規律、避暑護陽。
冬天的病 夏天來治
“冬病夏治”是傳統中醫藥特色療法,到底什麼是“冬病夏治”?哪些疾病適合在夏天進行調理和治療?
中日友好醫院中醫部主任醫師張洪春表示,“冬病夏治”簡單說就是冬天容易發作的疾病,在夏天最炎熱的時間給予調理的治療方法。
“冬病是指好發於冬季,或者在冬季容易加重的疾病,是寒、虛、裡、陰一系列病症。”張洪春說,“比如呼吸方面的疾病——慢阻肺、哮喘、過敏性鼻炎以及慢性腹瀉、關節疼痛僵硬。”
至於夏治,“是指在三伏天機體陽氣最盛的時候順應自然,藉助自然的溫和熱達到溫補陽氣、散寒祛邪,增強人體之正氣的作用”。張洪春說,“冬病夏治”適合用於陽虛、氣虛體質人羣。這類人羣有以下特點:
平素怕冷怕風、喜曬太陽、喜熱飲,一喝牛奶、冷飲之後就會感覺胃部不適或者出現腹痛腹瀉,平時四肢發涼。
有呼吸系統慢病。“比如哮喘、過敏性鼻炎、慢阻肺這些肺系疾病,其加重多與內寒有關係,到了冬季,外寒引動內寒,內外合邪,閉塞肺氣,就會導致疾病的加重。”張洪春說,這類患者,在夏季陽氣旺盛的時候,或者說在穩定期的時候,及時給予補陽氣、祛內寒,就能夠有效緩解在冬季發作時的症狀以及縮短病程。
第三是其他具有虛寒性質的疾病,比如一些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溼性關節炎、肩周炎、慢性腹瀉。
“冬病夏治”最有名的治療方法是三伏貼。“它是用白芥子、細辛這些溫陽的藥材製成的藥貼,一般要貼在肺俞穴、腎俞穴等穴位上。每年的三伏天,也就是初伏、中伏和末伏各貼一次。”張洪春說,另外也可以通過艾灸,或者食療,達到冬病夏治的目的,比如夏天艾灸足三裡穴位、關元穴位,或者是吃一些生薑羊肉湯、黃芪山藥粥等,都是冬病夏治的方法。
張洪春提醒,這些療法要去醫療機構,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不要盲目跟風。
夜臥早起 安神定志
夏季,睡眠質量下降問題普遍存在。從中醫角度如何進行調理?對此,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吳節表示,首先做好起居調養,“夜臥早起、無厭於日”。
“夜臥”,晚上11點之前要睡覺,做到“上涼下暖”的身體狀態——冷水洗臉、溫水漱口,睡前用安神斂陰藥材泡腳。晚餐一定要清淡,忌辛辣香燥、酒食肥甘厚味之品。勿過飽,最好不吃夜宵。
“早起”,夏季太陽升得早,順應陽氣的升發,有些人冬天要睡到7、8點,夏天只睡到5、6點就醒了,這是正常的。
“無厭於日”,意思是不要厭惡夏季日長天熱,夏天的氣機就是疏布,所以健康人不要怕正常的熱。從外面暑熱的環境中回到房間,最好是先緩一緩,然後再進入空調房,以免寒氣乘虛而入。要堅持適度鍛鍊,以適應夏日陽長之氣。晚上7點之後,要避免做劇烈的運動擾動陽氣,提倡做一些靜功。由於夏日中午氣溫高、午時屬心、陰氣始升,故應適當午休,中午11點到1點睡午覺,既避熱又養心。
其次,要做好膳食調理。可以服用清心瀉火茶,用百合、麥冬、蓮子心來熬茶水或者泡茶喝,如果脾胃不虛寒,可以另加荷葉。還可以服用健脾化溼的粥——茯苓薏仁粥和紅豆薏仁羹。陳皮紫蘇山楂茶也不錯,可以加點佛手來泡茶或者熬水喝,以健脾醒脾來化濁。此外,可以用安神定志的酸棗仁、龍眼肉來熬湯。
在外治方面,吳節表示,平時可以艾灸足三裡穴健脾。如果是陰虛火旺的人,切忌灸腹部的穴位,以免傷陰,建議大家可以採用引火歸元灸,灸膝關節以下的腎經太溪、復溜、涌泉等穴位,以達到引火歸元的目的。第二,刮痧,選取膀胱經背俞穴等,以透邪外出。第三,輔以針刺或者按壓穴位,比如安眠穴、風池穴、神門穴、太沖穴、太陽穴,幫助安神。第四,採取耳穴貼壓法。如果是嚴重的失眠就要到醫院就診,根據病情辨證施治。
護補陽氣 注意禁忌
網上流行三伏天曬背,適合哪些人羣?有什麼注意事項?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老年病科主任劉徵堂表示,人體背部有一條督脈,主司人體一身之陽氣,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夏季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時節,應當順應自然規律護補陽氣,曬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通督脈、補元陽的作用,是夏季一種常見的養生方式。
劉徵堂表示,曬背主要適合陽虛體質的患者。他們的典型表現是畏寒肢冷、便溏乏力,平素手腳不耐寒涼,曬背可以幫助振奮督脈的陽氣。同時,有寒溼痹證、腰背疼痛的患者也可考慮進行適當的曬背,能夠有效地溫化寒凝、溫通經脈。此外,骨密度較低的羣體,也可以通過曬背促進維生素D的合成和鈣的吸收。老年人如果符合陽虛特徵且無嚴重的併發症、嚴重的基礎性疾病,曬背有助於緩解他們的腰背冷痛、提升陽氣。
劉徵堂表示,曬背的禁忌人羣主要包括光敏性疾病的患者,如紅斑狼瘡、日光性皮炎,還有一些活動性的皮膚病,如溼疹、皮炎急性期。此外,陰虛火旺的患者,表現爲五心煩熱、舌紅少苔;溼熱內蘊的患者,表現爲口臭、黏膩汗出和痤瘡頻發等;實火證患者,表現爲面紅目赤、煩躁便秘。這些人羣曬背會助火傷津,加重內熱。
此外,服用磺胺類和喹諾酮類抗生素,以及吩噻嗪類鎮靜劑等光敏性藥物的患者,也儘可能地避免曬背,以防誘發光毒反應。
“曬背合適的時間是上午8點到10點左右,此時陽氣上升,爲‘少陽溫煦’之時。”劉徵堂說,曬背時長應按照循序漸進的規律,初次曬背不超過10分鐘,後續逐漸增加至20—30分鐘;青年人不超過30分鐘,老年人和兒童建議15—20分鐘爲宜;以背部溫熱、微微出汗爲佳。
曬背的場所,應通風良好,乾燥舒適,避免正午暴曬,大量出汗脫水導致氣隨津脫。中途如果出現皮膚灼痛、頭暈、心悸或者中暑的症狀,如噁心乏力等,應立即停止並及時就醫。曬後,應當飲用常溫的電解質水或者淡鹽水來補充水分,避免攝入冷飲、空調直吹或者是衝冷水澡等導致寒邪入侵。合併慢性病的老人,曬背期間要加強監測和照護,嚴格控制時長並需要家屬陪同,避免因脫水誘發心腦血管病等急性事件。
鏈接▶▶▶
暑天養生藥膳推薦
夏季炎熱,很多人都沒有食慾。張洪春介紹,此時一些既消暑又能增強體質的藥膳就派上用場了:
綠豆百合蓮子粥,有清熱解暑、寧心安神的作用。食材有綠豆50克,幹百合20克,蓮子15克,加少量的冰糖。把食材浸泡一個小時左右,煮至綠豆開花,適當冷藏以後食用更好。脾胃虛寒的人羣不宜過量食用,糖尿病患者不宜加冰糖。
冬瓜薏米老鴨湯,可利水祛溼。適用於舌苔黃膩、臉上長痘或大便黏馬桶的人羣,也就是溼熱體質人羣。食材包括帶皮冬瓜300克,薏米30克,老鴨半隻,生薑3片,把鴨肉焯水以後和食材同燉一個半小時,加少量的鹽調味即可。
姜棗茶,可溫中散寒。適用於在空調房久待後,手腳冰涼且易腹瀉的人羣。食材有紅棗6個、生薑3片、紅糖少許,煮沸以後用小火燜10分鐘。
清炒苦瓜蝦仁,可清熱瀉火。食材包括苦瓜200克,鮮蝦仁500克,可以加一些姜蒜末兒,包括鹽和油等。首先把苦瓜切成薄片,放入淡鹽水中浸泡10分鐘,以減輕苦味;然後把蝦仁醃製10分鐘左右去腥;蝦仁焯水以後,與苦瓜片大火快速翻炒約2分鐘,到苦瓜半透明,再加適量的鹽調味即可。胃腸道較弱的兒童或者老年人要注意適量食用。
(本報記者熊 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