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件定調,這些信號太重要了
文|凱風
最受矚目的改革文件,終於揭開面紗。
在財稅改革方面,文件指出,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拓展地方稅源,適當擴大地方稅收管理權限。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推進消費稅徵收環節後移並穩步下劃地方,完善房地產稅收制度。
在人口戰略方面,有效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穩妥有序推進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推動相關公共服務隨人走,促進城鄉、區域人口合理集聚、有序流動。
在區域發展層面,建立都市圈同城化發展體制機制,穩妥推進人口小縣結構優化,賦予特大鎮同人口和經濟規模相適應的經濟社會管理權改革。
這些改革,影響有多深遠?
01
新一輪財稅改革,地方迎來新稅收體系。
土地財政消退,地方政府亟待尋找新的替代稅源,消費稅、房地產稅、資本利得稅等成爲焦點。
先看消費稅。根據文件,推進消費稅徵收環節後移並穩步下劃地方。
消費稅“後移”,從生產地轉向消費地徵收,在哪裡消費就歸哪裡所有;而下劃地方,指的是純100%的中央稅,將變成央地共享稅。
即使只有50%下劃給地方政府,也有近萬億的稅收增量,而這些稅收或將被“後移”的消費地所攬獲。
消費稅主要面向菸酒、石油加工品、奢侈品等徵收,而在生產地徵收還是消費地徵收,可謂大相徑庭。
舉個簡單例子,貴州茅臺,如果消費稅按照生產地徵收,貴州能拿到大頭,而如果按照消費地徵收,在廣東消費就大部分分歸廣東。
根據《中央給地方“分錢”,誰是最大受益者》一文,消費稅後移+下劃,廣東、山東、河南、江蘇等地,或是最大受益者。
這些地方要麼是經濟大省,要麼是人口大省·要麼是消費大省,要麼集幾者爲一體。
與之對比,作爲煙、酒主產地的雲南、湖北、湖南、上海等地,拿到的就不及預期。
再看房地產稅。文件提出,完善房地產稅收制度。
雖然沒有直接提及“房地產稅”,但房地產稅收制度最核心的就是房地產稅,本來被視爲賣地收入的真正替代者。
房地產稅本來最快將於2025年前落地,但由於樓市出現史無前例的大拐點,爲避免對樓市再次造成衝擊,短期估計不會貿然落地。
再看資本所得相關稅收。
文件提出,規範經營所得、資本所得、財產所得稅收政策,實行勞動性所得統一徵稅,深化稅收徵管。
前段時間,新版個人所得稅App新增展現5項所得:經營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和偶然所得。
此前的個人所得稅,更多關注的是工資、勞務報酬、稿酬等領域,而未來經營收入、資本利得、財產所得將成爲重點關注對象。
這是前所未有的大變局。
02
延遲退休,越來越近了。
文件指出,按照自願、彈性原則,穩妥有序推進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
目前,我國已全面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2023年,我國60歲以上達到2.9億人,佔全部人口比重首次突破20%。
人口老齡化,是難以逆轉的趨勢。影響之大,不侷限於經濟,更直接的衝擊在於養老金。
爲解決養老金問題,我國已拿出一系列政策儲備,包括養老金調劑及轉移支付、劃撥國資財政補貼、延遲退休。
其一,養老金轉移支付,廣東等經濟大省成爲最大貢獻者。
不同省份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市場發達程度不一,人口結構天差地別,人口流動更是重塑了養老金格局,這就決定了不同省份養老金的形勢懸殊。
一些東北和中部省份養老金支出存在難題,部分省份更是耗盡了歷史所有結餘,而廣東等經濟大省仍然相對富餘。
所以,養老金中央調劑制度橫空出世,通過發達省份上繳,來補足欠發達省份的虧空。
從最近幾年數據來看,廣東、北京、福建、江蘇、上海、浙江、山東等東部7省爲淨貢獻者,而廣東又是最大貢獻者。
2018年至今,廣東累計淨上繳養老金近4000億元,接近其他所有省份的總和。
在財政轉移支付淨貢獻第一省之後,又拿下養老金轉移支付第一大省的稱號。
其二,財政補貼、劃撥國資充實養老金,正在成爲慣例。
無論是財政,還是國資及其營收,都不乏“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特徵,拿來充實養老金可謂題中之義。
財政補貼早已有之,而劃撥國資則也於2021年正式落地,雖然規模不算太大,對於平衡養老金收支缺口仍然作用有限,但邁開了第一步,未來就有無限可能。
其三,漸進式延遲退休已在路上,未來退休年齡或延遲到65歲。
無論是轉移支付還是劃撥國資,都存在一定侷限性,且受到宏觀大環境的影響,延遲退休或是終極之策。
延遲退休的用意在於,既增加了職工繳納養老金的週期,又延緩了領取養老金的時間,可謂一舉多得。
當然,由於涉及面廣、利益錯綜複雜,延遲退休不會一蹴而就,而是漸進而行,但按照最新改革規劃,未來幾年或將有動作。
03
房地產,向何處去?
重要文件指出,加快建立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充分賦予各城市政府房地產市場調控自主權,因城施策,允許有關城市取消或調減住房限購政策。改革房地產開發融資方式和商品房預售制度。完善房地產稅收制度。
這是歷次同期重要會議,對房地產着墨最多的,且涉及保障房、樓市調控、預售制度、房地產稅收、土地制度等多個方面。
這背後,與當下房地產面臨的歷史性變局不無關係。在主要產業中,房地產已經連續多個季度出現負增長,從經濟增長的最大支柱變成最大拖累。
房地產要穩住,不僅因爲對宏觀經濟有着全局重要性,更因爲它與居民財富息息相關,沒有任何產業能輕易替代。
面向未來,房地產政策或將出現哪些大變局?
其一,樓市調控相關限制政策,或將全面取消,史上最寬鬆時代正在到來。
事實上,在此之前,除了北上廣深、天津、海南、雄安新區之外,其他地方已經全部取消了限購政策,而限售、限貸、限貸政策也已幾乎不復存在。
同時,國家收儲制度也來了。根據相關報道,商品房庫存較多城市,政府可以需定購,酌情以合理價格收購部分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
其二,房地產預售制度,也將迎來變革。
這幾年,取消公攤面積、改革預售制的呼聲不絕於耳。
預售制,又叫“賣樓花”,相當於讓開發商在竣工之前就能獲得資金回籠,從而加快資金週轉速度,房地產的高週轉模式由此而來,但風險卻全部轉嫁給購房者。
且不說預售制所見不能所得,偷工減料、“貨不對板”現象經常發生,面對爛尾,業主更是沒有任何反制手段。
在住房短缺時代,預售制提高週轉速度,有效促進住房供給。然而到了今天,預售制確實到了改革時刻。
其三,房地產稅收改革,既涉及房地產稅,也包括與房地產相關的其他稅收。
房地產相關稅收,在地方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來源中佔比並不低,如果未來增加房地產稅,會不會降低既有的交易稅費?
總之,房地產稅收改革,不只是設立房地產稅那麼簡單,而是一個系統工程。
04
縮減鐵飯碗,正在進行時。
重要文件提出,穩妥推進人口小縣機構優化。
近年來,山西、湖北、西藏、安徽、青海等地紛紛推進人口小縣機構改革,多個行政部門被撤併精簡,部分事業單位編制被縮減,部分縣域縮編人數超過千人。
據統計,在全國2000多個縣域單位中,人口在20萬以下的多達400多個,其中5萬人以下的袖珍縣(市)有80多個。
然而,無論是10萬人口小縣,還是百萬人口大縣,行政部門、事業單位總量不會相差多少,縣直事業機構動輒一兩百個。
極端情況下,個別袖珍縣城,全縣人口只有幾萬人,財政收入只有數千萬元,但行政機構與事業單位卻多達100多個,財政供養人員更是多達6000多人。
根據瞭望東方週刊調查,人口小縣普遍存在的問題包括:財政供養入不敷出,財政支出主要依靠轉移支付,財政供養人員比例欠合理,事業單位“小、散、弱”等等。
所以,人口小縣機構改革就成爲大勢所趨,精簡機構和編制爲主要方向:從事業單位到黨政部門都在其列,縮減的不只是編制,還有領導崗位。
作爲典型的山西浮山縣,將35個黨政機構精簡爲22個,科級領導職數由154名精簡爲128名,涉改縣直事業單位由179個精簡爲40個,精簡78%,涉改事業編制由1944名精簡爲970名,精簡約一半。
未來,除非因爲自然條件所限,或者肩負特殊的區域戰略乃至國家安全使命,所有人口小縣都有可能成爲機構改革試點的對象。
事實上,地方政府要學會過緊日子,大擴張模式早已淪爲過去,要適應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