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部署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這個片區交出亮眼成績單|灣區觀察
據新華社報道,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工作作出系統部署。
作爲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的一部分,深圳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即將於4月27日迎來掛牌成立10週年。據第一財經記者從相關部門瞭解到,10年來,該自貿片區海關備案企業數量已突破1.1萬家;進出口總值從712億元增至5379.8億元,年均增長超25%;實現累計使用外資381.57億美元。亮眼成績單展現了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部分階段性成果。
《意見》明確了下一步自貿試驗區探索的方向和重點。記者注意到,其中許多內容,在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的既往實踐中已經有所體現。
比如,《意見》提出,要增強對外貿易綜合競爭力,推動貨物貿易優化升級,增強服務貿易發展活力,支持數字貿易創新發展。
在這方面,近年來,前海蛇口自貿片區深入推動智能化通關改革,包括全國首創跨境進口生鮮關檢聯合作業改革試點,首創進口商品“1+4全球溯源核放”便利通關模式等,讓通關效率倍增。在全國範圍內率先幫助企業實現“一店三態”,即在同一實體店內實現“一般貿易進口”“保稅展示交易”和“跨境電商進口”三大類進口商品“線上+線下”銷售模式。還升級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實現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四流合一”。
根據《意見》,自貿試驗區要探索開展境外職業資格認可試點。支持符合條件的港澳臺醫生取得醫師資格證書後在區內開設診所。允許境外知名仲裁機構在符合條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業務機構。
由於疊加了深港合作區功能,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着力推動與香港各領域合作,不僅在全國首推“深港通註冊易”“深澳通註冊易”創新舉措,實現港澳投資者“足不出港”“足不出澳”即可辦理深圳商事登記,還率先實現“港資港法港仲裁”,並進一步降低港人執業門檻,實現註冊建築師、稅務師、導遊等26類港澳專業人士直接或備案(登記)後即可在前海執業。
《意見》又提出,要促進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提升市場開放水平,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
圍繞“制度創新”這一核心使命,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形成了以“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事中事後監管、金融開放創新、法治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等六大板塊爲核心的制度創新“前海模式”。自2015年起,率先在全國啓動商事制度改革,實施“多證合一、一照一碼”改革;率先推進e站通政務服務改革,將外資企業註冊時間從20個工作日壓縮到3個工作日。
2018年,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推出營商環境改革“32條”;2020年和2023年,相繼出臺全國首部自貿片區立法《深圳經濟特區前海蛇口自由貿易試驗片區條例》和全國首部投資者保護立法《深圳經濟特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投資者保護條例》。外界評價,目前前海蛇口片區總體營商環境接近新加坡、中國香港。
《意見》還提出,要打造高能級科技創新生態,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融合,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推動建設先進產業集羣,促進自由貿易試驗區產業協同聯動。鼓勵自由貿易試驗區開展全產業鏈集成創新。支持參與國家級產業集羣建設。
前海蛇口自貿片區一直致力於搭建平臺促進高端要素集聚。近兩年來,已先後實施“前海全球服務商”計劃和啓動產業集聚區建設。目前,已落地全球前50、國內前20的金融、商貿物流、信息等8大類服務商及知名機構213家,建設“風投創投、大宗商品、融資租賃、跨境電商、財稅服務、人工智能、科技服務、現代海洋、文化創意”等18個產業集聚區建設,培育特色各異的產業生態。
以跨境電商集聚區爲例,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已集聚十餘家年貿易超百億供應鏈龍頭,以及拼多多TEMU總部、亞馬遜全球開店等平臺企業,去年實現進出口1210.30億元,增長104%。前海聯合交易中心、電子元器件和集成電路國際交易中心兩大重點交易平臺也漸成規模,去年分別實現交易額1047.1億元、905.01億元。
此次《意見》還明確,要深化金融領域開放創新,推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有序擴大金融開放。擴大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業務試點。
作爲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範窗口,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已推動“金融支持前海30條”九成落地,形成“境外不落地購匯”等14項全國“首創”“首批”成果,打造出跨境人民幣貸款、跨境雙向發債、跨境雙向資金池、跨境雙向股權投資、跨境資產轉讓、跨境金融基礎設施等“六個跨境”金融創新品牌。
官方數據顯示,前海自由貿易(FT)賬戶跨境收支已累計超8500億元,其中與香港跨境收支佔近八成;前海深港國際金融城啓動建設三年多,已有436家金融機構入駐,其中持牌金融機構近150家,成爲國內港資、外資金融機構集聚度最高的區域之一。
據深圳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管理局介紹,2015年到2024年,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累計推出882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全國複製推廣104項。2022-2024年,片區連續三年蟬聯中國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指數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