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學者:臺海問題上 「俄羅斯因素」將更凸顯

俄羅斯總統普亭(左)3日出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抗戰勝利80週年閱兵。 (美聯社)

近月美俄阿拉斯加會談、大陸在主場接連舉辦上合峰會和九三大閱兵等,讓國際情勢劇烈變化,學者分析稱,習近平已用實際的行動來展現其國際政軍的實力與影響力,接下來須留意下月可能登場的「川習會」,和大陸舉辦紀念臺灣光復八十週年活動上的涉臺表述。另一方面,隨中俄軍事合作強化,未來臺海問題上的「俄羅斯因素」影響力可能愈來愈凸顯。

就九三閱兵,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僅發表約九百多字講話,但促成中俄朝領導人同框、大規模展示東風六一等新武器,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嶽昨在臺北一場研討會上說,習近平已經用實際的行動來展現其國際政軍的實力與影響力,形成美國所謂的「中俄朝伊」邪惡軸心,他們首次在北京觀賞中共閱兵展示的先進武器。

但張五嶽也認爲,依目前觀察,臺海風險仍屬可控,因爲當前美、中關係與臺海兩岸關係皆屬於「鬥是主軸,不破是底線」的狀態。

他說,接下來,須關注下月可能的「川習會」上涉臺內容,北京勢必對美中關係第一條紅線的臺灣問題有所準備,和大陸預計在十月廿五日前後,舉辦臺灣光復八十週年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俄中關係在前述活動中進一步鞏固,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林正義分析示警,中俄軍事合作已經超越雙邊關係,涵蓋影響第三方國家的聯合行動,未來大陸在臺海生事,恐怕「俄羅斯因素會愈來愈凸顯」,例如透過俄羅斯軍機臺灣周邊巡邏,在嚇阻美日介入,俄方亦可能應陸方要求在歐洲生事,阻止歐洲國家在印太及臺海聲援美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