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士楊儒賓 籲兩岸嘗試找出更好的路

中研院院士楊儒賓4日下午在臺北書展發表演說,以「4件禮物」取譬,表達對兩岸的期望。(記者廖士鋒/攝影)

臺北書展四日開幕,北投中心新村展位有許多眷村相關文化歷史書籍,並舉辦多場講座,其中去年新當選的中研院院士楊儒賓當天下午發表演講,針對兩岸議題提出思考,並拋出「四件禮物可作爲兩岸共同分享」的想法。

楊儒賓的演講以「『臺灣』與『中華』互贈的四件禮物」爲題,他在演講開頭提到自己相當擔憂戰爭,兩岸累積的仇恨或者誤解「其實夠多了」,「我們應該嘗試去找出一條更好的路」。談到臺灣,他首先指自己認爲一九四九年來這段時間是「四百年來臺灣史上最好的時候」,也是「兩千年來整個中國史上最好的時候」,他所要提到的四點,可以變成兩岸共同分享的要素。

第一個禮物是跟南島語系的互動。他提到,中國需要海洋、不可能不碰到跟各地原住民跟南島民族的問題,可是在整個中國裡有跟南島民族相處經驗的基本上只有臺灣。此外,十七世紀後大部分的南島民族跟母國相處都是災難,相對之下,臺灣的原住民跟漢人相處「成績還不是太壞」。

第二件禮物是宗教共和國的經驗。他強調,各個宗教在臺灣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自由的發展,值得對岸好好考慮爲什麼有新疆、西藏、家庭教會問題?「跟黨意有衝突的話,到底是黨要改還是宗教要改呢?」。第三件禮物爲「天下意識的反抗經驗」,楊儒賓認爲,共產中國也代表對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反抗,但辛亥革命有更重要的反抗意義,而且這意義在一九四九年的臺灣顯示得更清楚。

第四件禮物是儒家現代化方案及其實踐的經驗。楊儒賓把中華民國的現代化方案稱作「儒家方案」,指出儒家是把民主做一個最重要的補充,也與孟子學中的「天下爲公」相關。與一九四九年的共產主義方案相較,中華民國模式較爲合理,因鄧小平改革開放即在於「跟中華文明和解」,而且「中華人民共和國根本就是在模仿中華民國」,但是模仿不到底,「對政治現代化不敢去碰」。

最後他強調,臺灣應該「勇敢地跟對岸溝通、對話」,上述四件禮物「對整個中國的發展都是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