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今年GDP成長「不保3」 下半年內外需成長力道恐趨緩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4日發佈最新經濟預測,全球需求可能因爲關稅效應而轉弱。聯合報系資料照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昨(4)日發佈最新經濟預測,全球需求可能因爲關稅效應而轉弱,下半年內外需成長力道預期將明顯趨緩、經濟成長動能鈍減,預測2025年經濟成長率爲2.93%,較去年12月預測下修0.17個百分點,無法「保3」。
中研院總體經濟預測小組合聘研究員林常青指出,經濟成長率2.93%的預測值,是在新臺幣匯價29元、對等關稅15%~20%,以及232條款維持現況仍有部分免稅情境下的預測結果。
中研院最新經濟成長率預測重點
由於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表示,大約有100個貿易伙伴的關稅稅率維持在10%,在最樂觀情境下,經濟成長率預測則可達3.17%。但若新臺幣升破28元,且對等關稅和232條款在20%稅率的最差情境下,經濟成長率預測則可能下修至2.54%。
中研院以「氣象乍好,審時度勢」形容今年景氣,「氣象乍好」是因爲對等關稅效應,美國客戶端提前拉貨,因此今年第1季經濟成長率達到5.48%;但上半年需求已經反映,下半年則動能趨緩,加上美國貿易政策不確定性,以及最近新臺幣升值變數,接下來要「審時度勢」,產業要重新思考新的關稅及匯率下,如何更有韌性。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楊淑珺分析,市場對美元貶值預期太過強烈,將難以抵擋新臺幣往升值的方向前進,預期央行政策可減緩新臺幣後續升值速度,但仍需密切觀察央行介入的強度,以及廠商能否應對新臺幣升值的速度。
而新臺幣匯價有無可能升值到川普第一任期時的27元關卡?楊淑珺說,確實不排除有這樣的可能,這也跟美國聯準會(Fed)利率調整方向和速度有很大關係。
關於今年整體經濟情勢,林常青指出,出口方面,美國關稅政策仍不確定、全球需求可能趨弱,下半年外需成長力道可能顯著降溫;投資部分,半導體業及相關供應鏈積極擴大產能,惟國際經貿情勢不確定性仍高,廠商投資步調可能放緩。在消費方面,也因不確定因素、股市波動大、房市趨緩下,使得民間消費增長趨緩。
在物價方面,林常青說,因食物類、房租及醫療保健服務等價格持續偏高,政府水電價補貼政策恐難長期維持,通膨風險仍須密切關注,預測2025年CPI成長率爲1.85%。
中央銀行打炒房政策力道一波波加重,但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昨日發佈「臺灣消費者預期與政策反應調查」顯示,預期半年後房價會上升的消費者仍將近六成,多數認爲半年後房價預期漲幅爲2.7%。
七成一的消費者認爲三年後房價會上升,與今年4月房價相比,平均預期上升的幅度爲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