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創造「二碳植物」固碳效率增5成 研究登頂尖《科學》期刊
▲中研院長廖俊智帶領團隊,首度創造自然界未曾有「二碳」(C2)植物,超越自然演化,固碳效率提升達50%。(圖/中研院提供)
記者許敏溶/臺北報導
如何讓植物更有效率地「固碳」並提高生長量,是當前國際科學界關切課題。中央研究院長廖俊智院長領導研究團隊,以合成生物學方式設計人工固碳系統,並首度創造自然界未曾有的「二碳」(C2)植物,固碳效率提升達50%,生長速度與油脂合成量更突破極限,爲未來減碳、增進能源與糧食安全開啓新方向。
廖俊智領導中研院團隊,結合生物化學研究所、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的跨領域專業,今(16日)宣佈首次使用人工設計,改變光合作用,超越自然演化。研究成果9月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科學》(Science),這是廖俊智團隊繼2013年建構「非氧化性糖解」後,再度突破生物界限制,開創基礎代謝反應途徑。
▲廖俊智(見圖)帶領團隊,首度創造自然界未曾有的「二碳」(C2)植物,超越自然演化,榮登《科學》期刊。(圖/許敏溶攝)
廖俊智表示,植物光合作用所吸收的碳,是人爲碳排放量的10至20倍。但光合作用進行同時也會釋放二氧化碳,稱爲「光呼吸作用」。而在植物合成油脂類化合物時,又會排出二氧化碳。此兩機制導致固碳效率降低。早在十多年前於美國從事研究時,便關注如何因應此兩大挑戰。
爲突破上述兩項瓶頸,研究團隊精心設計人工固碳「McG循環」,並陸續在細菌、光合菌中試驗成功。團隊再進一步將McG循環應用於植物中,以阿拉伯芥進行實驗,與既有「卡爾文循環」協同運作,構建出嶄新的「雙固碳系統」。成果超乎預期,成爲自然界未曾演化出的新型固碳系統。
廖俊智強調,目前尚無法立即解決全球碳排放與糧食安全問題,要實際應用仍有多項研究問題須解決,例如穩定性、對環境影響,如何以基因編輯取代基因轉殖技術,以及如何在經濟作物中複製此成功經驗等。
這次研究的共同作者植微所特聘研究員吳素幸表示,這項研究顯示合成生物學可以提供嶄新視角,研究植物生長調控的機制。另一共同作者、農生中心主任葉國楨指出,已整合院內專家,持續投入此方向的研究,期待能將此概念導入經濟作物,如稻米、蕃茄、蘭花等。
▲中研院團隊,首度創造自然界未曾有的「二碳」(C2)植物,固碳效率提升達50%。圖爲McG植株與野生植株對比。(圖/中研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