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隨筆《舊軌還鄉》 憑什麼刷屏?寫作的底層密碼在哪裡?
本公衆號爲一線語文教師個人原創公衆號,所有文章均爲個人獨立撰寫,歡迎點擊上方的“水寒說語文”關注。
2025年第十五期(總第888期)
最近,杭州市丁蘭實驗中學初三學生張瀟冉的寒假作文《舊軌還鄉》在網絡上迅速走紅。
一篇中學生習作,緣何能如此出圈?是憑藉寫作技巧嗎?並非如此,真正打動讀者的,是這篇作文中飽含的真摯情感。
一篇文章即便 “全是感情,沒有技巧”,照樣能夠觸動人心;但倘若 “全是技巧,沒有感情”,那就很難有可取之處了。真摯的情感從何而來?答案是日常生活。一篇文章的創作邏輯,不應是主題先行,而應是情感先行。當生活中的情感片段一點點沉澱積累,直至噴薄而出時,文章自然水到渠成。這樣的文章必然動人,即便運用了寫作技巧,那也是爲情感的自然流露服務,而非爲了炫耀。
當下,不少中學生作文水平欠佳,一提到寫作文就犯難。他們與張瀟冉同學的差距,不在於是否擁有一個遙遠的故鄉,而在於對生活是否有細緻的觀察與深刻的感悟。許多同學從一開始接觸寫作,就將其當作考試訓練,奉旨填詞。這種寫作初衷本身就錯了,南轅北轍之下,越是努力,離寫出動人文章的目標就越遠。
寫作必須基於真情實感,與生活緊密結合才能收穫真情,脫離生活,真情也就無從談起。同學們不要只爲應付考試而寫作,而要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記錄下來,哪怕只是生活片段。當這些片段積累得足夠多,隨着對生活的感悟愈發深刻,好文章自然會誕生。寫作不能偏離這條正道,若只想走捷徑,單純學習作文技巧,就會陷入應試寫作的困境。正所謂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或許有人會問,現在孩子的生活難道不豐富嗎?除了文化課的課外班,還有科學、藝術、體育等各類課外班。如此豐富的經歷,怎麼能說他們沒有生活素材呢?然而,這些經歷大多帶有極強的目的性。過度的功利性,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孩子對美的感知和情感體驗。審美和情感匱乏,又怎能寫出好作文呢?
也有人疑惑,同樣是初中生,爲什麼人家能寫出爆款作文,自家孩子卻不行。一方面,我們要承認個體天賦存在差異,但在基礎教育階段,這種差異遠沒有想象中那麼大。家長應該給孩子留出更多空閒時間,允許他們發呆,做一些在大人看來毫無意義的事。只有這樣,情感纔有沉澱和發酵的機會,教育不能急於求成,不要總想着立竿見影。
還可能有人會說,如今是 AI 時代,何必還要費力寫作?想要什麼文章,AI 瞬間就能生成。確實,在創作格式化的實用文本時,AI 能節省大量時間和精力。但我們要明白,人之所以爲人,就在於擁有情感與思考,而寫作是表達這些情感與思考的最佳方式,在 AI 時代,這一點愈發珍貴。
《舊軌還鄉》這樣飽含溫情的作文在網絡上爆火,反映出在這個浮躁焦慮的時代,人們對撫慰心靈文字的渴望。但與其坐等他人的文字帶來感動,不如讓自己的心靜下來,用心感受身邊的美好,並用溫暖有力的文字將其記錄下來。
我的視頻號,持續更新中,歡迎關注。《古文觀止》的公益課已經講到第三十五講,每一講都有直播回放,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了公衆號、視頻號,來聽一聽。
歡迎關注我的新書《用減法教語文》,書中有很多能夠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鮮活課例。具體內容可以點擊下面的文章鏈接:
之前還寫過另外一本書:《減法教育》,具體可以參見下面的文章鏈接:
圖片來自網絡,如涉版權,請聯繫刪除
歡迎分享,若公衆號轉載,請聯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