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實習越來越受OECD國家重視

一談到實習,人們往往首先想到大學生。然而,隨着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遷,越來越多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以下簡稱經合組織)國家開始將實習納入普通中等教育。經合組織今年2月發佈的一份政策性研究報告顯示,丹麥、芬蘭、瑞典等北歐國家中學生實習參與率超過60%;法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大約爲40%;韓國、日本的實習參與率較低,約爲20%,更多依賴課外兼職或志願服務。

與職業教育的長期實習不同,經合組織國家普通中等教育實習通常持續1—2周。中學生實習的核心目標包括:職業探索,驗證或調整職業興趣,瞭解行業實際情況;技能提升,培養團隊合作、問題解決等可遷移技能;增強自信,適應未來工作環境,明確未來職業路徑;促進過渡,爲升學或就業積累經驗和履歷。

中學生實習對未來就業有積極影響

多項跨國研究表明,普通中等教育階段的實習對學生未來就業表現具有積極影響。

首先,從就業率來看,2021年德國國家教育追蹤研究發佈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參與過幾天至兩週短期實習的青少年在23—25歲時成爲“尼特族”的風險比未參與者低24%。即便是短期的職場體驗,也能幫助學生建立對勞動力市場的認知,縮短從學校到職場的迷茫期。

其次,在收入方面,實習經歷與成年後的薪資水平呈正相關。英國2021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在16歲時通過實習進行職業規劃的學生,在34歲時的平均工資比同齡人高出12%。這表明,實習不僅影響短期就業,還可能通過職業路徑的優化帶來長期的經濟回報。

最後,實習對職業發展的促進作用不僅體現在客觀指標上,還反映在主觀職業認知的改善上。西班牙2025年的最新調查研究顯示,60.4%的19—26歲青年曾在15—18歲參與實習,其中92.5%認爲這一經歷對職業規劃“有用”。這種主觀認可進一步強化了實習的價值,因爲它不僅影響就業結果,還增強了青年對自身職業能力的信心。

綜合來看,通過提供真實的職場體驗,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可遷移技能(如團隊合作、問題解決)、拓展職業人脈,並深化對行業規則的理解,從而在就業率、收入水平和職業滿意度等多個維度產生積極影響。然而,這些效益的發揮程度取決於實習的質量和學生的主動參與度,因此需要教育系統、僱主和學生協同努力,以確保實習機會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構建系統化的職業發展框架

要真正發揮實習在普通中等教育中的作用,需將其納入系統化的職業發展框架,與其他職業發展活動有機結合,以提升其成效。

在初中階段(11—14歲),開展職業啓蒙教育,通過職業測評、行業講座和職場參觀等活動,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職業認知。例如,新西蘭的“職業探索階梯”項目在初中階段安排8—10次職場參觀,讓學生接觸不同行業的工作環境。

在高中前期(14—16歲),着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決策能力,通過模擬面試、簡歷寫作工作坊等活動,爲後續實習做好準備。英國一些學校實行“職業護照”制度,要求學生在此階段完成至少20小時的職業探索活動,如此才能獲得實習資格。

在高中後期(16—18歲),安排1—2周的深度實習,並要求學生結合實習經歷調整個人職業規劃。芬蘭較爲重視中學生實習參與率,其分階段的職業發展項目使實習參與率達到85%以上。此外,經合組織國家的一些學校還建立了實習檔案系統,持續追蹤學生的職業發展軌跡,爲後續教育決策提供依據。

建立公平的實習機會分配機制

實習機會分配不均是目前經合組織國家普遍面臨的問題。調查顯示,高收入家庭學生通過父母社交網絡獲得優質實習的機會是低收入家庭學生的3—5倍。

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建立統一的實習管理平臺。丹麥“全國實習數據庫”平臺彙集了各行業的實習崗位,由學校輔導員根據學生興趣和能力進行匹配,有效規避了家庭背景的影響。其次,設立專項支持計劃幫助弱勢學生。法國巴黎大區實施的“平等實習計劃”,爲低收入學生提供交通補貼、職業裝補助和崗前培訓,使其實習參與率提升了40%。再次,特別關注農村地區的實習資源短缺問題。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實施的“移動實習中心”項目,組織城市企業到偏遠地區開展短期實習項目,每年惠及2000多名農村學生。此外,建立實習質量評估體系,定期對僱主提供的實習崗位進行考覈,確保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學生都能獲得有價值的實習體驗。挪威要求所有僱主提交詳細的實習生培訓計劃,並由教育部門組織第三方評估。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實習機會獲取不公平現象。

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實習質量

高質量的實習體驗離不開企業的深度參與。

首先,要確立校企合作的制度框架。德國採取“職業教育聯盟”模式,要求企業、學校和行業協會簽訂三方協議,明確各自在實習中的責任。企業需指派專門的實習導師,學校要安排實習協調員,行業協會則負責制定實習標準。其次,要重視實習內容設計。研究發現,收穫較好效果的實習,通常包括真實的工作任務而非觀察性活動、多部門輪崗機會、定期反饋評估等。瑞士制定的《實習質量標準》規定,學生實習期間至少要參與3個不同部門的工作,每週接受1次正式指導。再次,要構建實習成果認證體系。荷蘭實習能力證書制度規定,實習生只有在完成規定的技能展示,並獲得企業和學校的共同評估認證後,纔可以獲得能力證書。此外,數字化工具可以提升校企合作的效率。新加坡開發的實習管理平臺實現了實習計劃制定、過程監控和成果評估的全流程數字化,使實習管理效率提升了60%。最後,要建立校企溝通長效機制。瑞典每季度舉辦校企圓桌會議,共同研討學生實習中遇到的問題及其改進方案。通過這些深度合作措施,可以確保實習不再是形式化的體驗,而是真正的學習機會。

加強政策支持與質量監管

政府層面的政策支持是保障學生實習質量的關鍵。

首先,要完善法律法規框架。奧地利《職業教育法》明確規定,所有中等規模以上企業必須提供實習崗位,並按學生人數繳納職業教育基金,這一政策使實習崗位供給量增加了35%。其次,要提供必要的財政支持。芬蘭政府爲接收實習生的企業提供每人每天50歐元的補貼,同時爲其免除相應的社保費用,這一措施顯著提升了企業參與度。再次,要建立全國性的質量監控體系。加拿大的“實習質量評估框架”包含20項具體指標,每年對全國實習項目進行評估排名,促使學校和企業持續改進。此外,還要重視教師的專業發展。韓國實施的“職業指導教師認證計劃”要求,相關教師每兩年須完成120學時的企業實踐培訓,確保瞭解職場最新動態和需求。在數字時代,還需要制定虛擬實習的標準規範。經合組織正在開發的《虛擬實習質量指南》提出了技術平臺要求、互動頻率標準和學習成果評估方法等關鍵指標,爲高質量的實習體驗提供製度保障。

(作者系浙江師範大學高質量教育發展研究院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5年04月17日 第09版

作者:劉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