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中期業績點評報告:偉仕佳傑雲計算快速增長,東南亞出海持續擴張

核心觀點

公司發佈 2025H1 業績,利潤快速增長。分業務來看,雲計算業務快速增長,AI 拉動明顯。分地區來看,公司東南亞市場份額持續高增,助力中國企業出海。雲計算與 AI 拉動下,公司聚焦場景化解決方案,佳傑雲星加速落地。維持"買入"評級。

▍事項:公司發佈 2025 半年業績,業績快速增長。2025H1,公司營業額 455.15億港元,同比+13.55%;純利 6.10 億港元,同比+34.67%;每股盈利 44.06 港仙,同比+35.28%;股東權益回報率 13.7%。公司毛利率達到 4.75%,同比+0.32ppts,我們判斷主要是業務結構佔比的變化所致;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分別爲 8.59/4.36 億港元,同比分別+30.67%/+22.83%。

▍雲計算業務快速增長,AI 拉動明顯。分業務來看,2025H1 公司消費電子/企業系統/雲計算業務實現收入 171.91/257.04/26.20 億港元,同比分別增加13.55%/7.49%/67.87%。公司雲業務方面,根據公司公告,華爲雲/阿里雲/亞馬遜雲科技(AWS)/Wmware 的營收分別增長 29%/156%/293%/295%,增速可觀。公司作爲全球首家公有云總經銷商,與阿里雲合作長期合作,是阿里雲最大的總經銷服務商,重點客戶包括中科院、中石化、中國人壽等。在私有云領域,集團業績增長顯著,憑藉在虛擬化部署、負載均衡、遷移、運維等方面的豐富經驗和優勢,服務客戶包括 PayPal、興業銀行、藥明康德等。

▍東南亞市場持續擴張,助力中國企業出海。分地區來看,公司在北亞/東南亞地區的收入分別爲 287.80/167.35 億港元,同比+8.92%/+22.50%,佔營業額比重分別爲 63%/37%,具體來看,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分別實現50%/45%/31%/30%/19%的增速,東南亞市場實現快速增長。公司與星鏈達成在馬來西亞及印尼地區的合作,成爲 HPI TKDN 產品在公共部門 B2G 領域的唯一總經銷商(需要達到 40%的本地化率)。在存儲領域,公司在 EMC,HDS,DDN 等品牌市場份額排名第一。在雲計算方面,公司佔 Nutanix 份額的 70%,充分證明了公司在多個關鍵領域的市場領導地位。公司持續助力中國品牌拓展東南亞市場,憑藉在東南亞先行佈局積累了龐大、可靠的渠道網絡,爲衆多頭部國產科技品牌出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成果顯著。未來,公司還將積極拓展在越南、日本、韓國等地區的業務,不斷做大海外業務。

▍聚焦場景化解決方案,佳傑雲星加速落地。集團旗下佳傑雲星作爲華爲雲的軟件供應商,攜手華爲,爲科技部批准建設的 9 個國家級智算中心中的 7 個提供產品和服務。佳傑雲星自主研發的 AI 算力管理與調度解決方案,助力南昌人工智能超算中心,杭州、寧波、天津、長春等人工智能計算中心落地。公司抓住算力的基礎建設需求和 AI 使用需求增長機遇,現已成爲鯤鵬生態的最大合作伙伴,覆蓋幾乎所有 OEM 廠商,成爲海光算力芯片的最大推廣商,並與多家頭部國產 GPU 廠商達成合作。同時,公司加入華爲開源生態體系,負責推進數據工程和智能體開發的工作。公司還針對中小型企業推出輕量款、高性價比的社區版雲管理平臺和算力調度平臺。從具體解決案例來看,報告期內,公司聯合 AWS助力瑞幸咖啡打造新一代智能雲平臺、爲國際知名豪華汽車品牌打造全棧式SAP 上雲解決方案、幫助韓國最大跨國企業開發者門戶雲原生架構升級等。佳傑雲星 AI 算力平臺、AI 數字名片及南京偉仕佳傑 SAAS OA 系統已完成DeepSeek 全系列大模型適配,依託強大渠道資源和技術整合優勢,公司採用"全棧服務+生態協同"模式,打造了融合多元生態的雲服務全週期解決方案。

▍風險因素:宏觀經濟波動風險;企業 IT 開支不及預期;市場競爭加劇;毛利率波動的風險;供應鏈不確定性的擾動。

▍盈利預測、估值與評級:公司發佈 2025H1 業績,利潤快速增長。分業務來看雲計算業務快速增長,AI 拉動明顯。分地區來看,公司東南亞市場持續高增,助力中國企業出海。雲計算與 AI 拉動下,公司聚焦場景化解決方案,佳傑雲星加速落地。考慮到雲計算與 AI 對公司收入的拉動,我們調整公司 2025-2027 年營業收入預測至 1008.58/1111.06/1209.45 億港元(原預測爲 1002.15/1100.43億/1197.73 億港元),對應調整歸母淨利潤預測至 12.10/12.89/14.72 億港元(原預測爲 11.62/12.76/14.58 億港元)。參考神州數碼(26x PE)、中國軟件國際(23x PE)、廈門象嶼(11x PE,公司毛利較其他可比公司低)的估值水平(Wind一致預期 2025 年 20xPE),考慮到宏觀經濟不確定性,但同時考慮到港股流動性有所提升,我們給予公司 2025 年 16 倍 PE,目標市值 192 億港元,對應目標價 13 港元,維持"買入"評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