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銀行息差承壓引發政策關注
《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延續適度寬鬆的政策取向,重點關注實體經濟修復動能、外部環境變化以及銀行體系健康性等問題,結合5月7日央行發佈的一攬子金融政策來看,貨幣政策節奏或進入觀察期,整體思路呈現總量預留、結構調整與預期引導相結合的特徵。第一,當前外部衝擊影響加大,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基礎還需要進一步穩固。在關稅衝擊傳導疊加去年高基數的影響下,若後續出口增速明顯回落,下半年央行還有可能降準降息。第二,監管層關注銀行利潤承壓問題,新增表述“平衡支持實體經濟與保持銀行體系自身健康性的關係”,並提出“降低銀行負債成本”,我們認爲,銀行存款利率可能會進一步下調。第三,在結構性政策方面,消費金融和中小企業融資支持被進一步強化,金融對內需擴張與服務型經濟的適配性正在持續提升。
▍事項:
央行發佈《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下稱“《報告》”),對下一階段貨幣政策進行了部署。對此,我們點評如下:
▍當前外部衝擊影響加大,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基礎還需要進一步穩固,若後續出口增速明顯回落,下半年央行還有可能降準降息。
《報告》更多筆墨強調外部環境變化,指出當前外部衝擊影響加大,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貿易保護主義擡頭,地緣衝突仍在持續。雖然一季度GDP同比增長5.4%,但支撐動能中出口貢獻仍較爲關鍵。雖然4月出口保持韌性,但是若美國對華關稅仍維持較高水平,未來我國商品出口增速可能會受到貿易摩擦的進一步拖累。不過《報告》也指出“靈活把握政策實施力度和節奏”,釋放出對衝空間預留信號。我們認爲下半年央行還有可能降準降息強化逆週期調節力度,進一步穩定總需求,鞏固經濟溫和復甦的基本面。
▍政策層已注意到當前銀行經營壓力上升的問題,我們認爲銀行存款利率可能會進一步下調。
《報告》新增“支持實體經濟與保持銀行體系自身健康性的關係”,並強調“降低銀行負債成本”。2025年一季度,A股上市銀行營業收入和歸母淨利潤分別同比下降1.7%和1.2%,較2024年全年0.1%和2.3%的增速明顯回落。除傳統息差壓力外,近期債券市場波動較大,對銀行以公允價值計量的交投類資產(如交易性債券)產生明顯影響,成爲業績承壓的主要原因。同時,在信貸利率下行壓力下,若存款成本維持剛性,銀行息差也將持續承壓。我們認爲,下一階段央行可能會引導存款利率下調,在保障銀行穩健運營的同時,爲實體讓利騰挪空間,提升貨幣政策的傳導效率。
▍金融政策正加大對消費端的支持,提振消費已成爲當前穩增長的重要抓手,結構性工具將持續向服務消費等重點領域傾斜。
《報告》的專欄2指出,當前我國經濟正加速向以內需爲主導的增長模式轉型,消費已成爲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在政策層面,央行擬通過落實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出臺金融促消費一攬子政策、優化消費信貸產品與服務、增強消費金融機構資金供給、提升支付便利化水平等五個方面,系統性提升金融對消費的支持力度。我們認爲,消費金融正在從傳統商品領域向服務消費和公共服務領域延伸,這不僅是擴大內需的現實需要,也體現了金融供給側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們預計,未來隨着結構性工具逐步落地,在支付生態、服務場景與信貸支持的共同推動下,消費領域將成爲貨幣政策效能的新載體,有助於穩定經濟增長中樞、激發居民消費潛力。
▍央行高度重視物價並且認爲貨幣寬鬆對提振通脹的作用有限,建議後續關注財政、產業、就業和社保等政策的協同發力。
《報告》專欄6討論實體經濟供求與物價變動的關係,體現出央行對當前物價水平持續偏弱的高度關注,並將促進物價合理回升作爲貨幣政策的重要考量。貨幣政策在短期內對價格的拉動作用相對有限,其更多通過降低融資成本刺激投資,可能反而帶來供給端擴張,從而進一步壓制物價。在需求不足、居民收入預期疲弱的背景下,單靠貨幣寬鬆難以有效提振總需求。未來價格修復仍需財政發力託底、產業政策引導方向,以及就業與社保體系穩預期,共同構建穩定的收入與消費基礎。
▍風險因素:
宏觀經濟基本面變化超預期;國內貨幣政策變化超預期;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變化超預期。
本文源自:券商研報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