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銀樂齡金融白皮書曝光!TISA基金今上線助攻樂退
中信銀指出,《2025家庭理財暨樂齡金融白皮書》可發現民衆財務層面長期準備不足、多數家庭照顧與財務分工過於集中單一照顧者,以及晚年生活挑戰增加等三大關鍵難題。
中信銀行提出「存、補、護、留」解方,且響應政策亦於30日開辦臺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TISA)基金業務,鼓勵民衆以定期定額分散風險,建立長期投資習慣,提早替退休金融需求助攻。
《樂齡金融白皮書》共回收逾千份問卷,針對35歲以上年齡層的家庭角色客羣進行深度訪談,完整分析人口、家庭、退休、照護與財務傳承等議題,包括單身照顧父母者、三明治族、與子女同住長輩等多元家庭型態,本次不僅爲數據調查,更可成爲未來家庭財務「行動指南」。
鑑於聯合國資料,1974年至2024年全球65歲以上人口占比從5.5%攀升至10.2%,預估2074年將翻倍至20.7%,成「百歲人生」生存壓力。根據衛生福利部2023年統計,國人平均壽命爲80.2歲,但健康壽命僅爲72.4歲,顯示臺灣人平均約8年處於「不健康生存」狀態,表示長壽雖是人口發展趨勢,卻伴隨龐大醫療支出、家庭照護需求。
中信銀行《樂齡金融白皮書》呼應上述數據,歸納三大關鍵隱憂。首爲財務層面短期因應有餘、提升長期韌性是家庭穩健經營的關鍵,許多家庭在日常開銷與消費負擔雖已具備短期財務應對能力,但在退休準備、資產配置與傳承規劃等中長期佈局卻相對不足,財富累積目標有近六成是退休養老金準備,然受訪者中「現有進行投資理財或有理財習慣者」僅佔半數,有投資且會定期檢視比例更不足三成。
其次在多數家庭中,照顧責任常落於單一成員,五成照顧者指出「同時兼顧工作與照顧」是最大壓力來源,壓力不僅影響健康,恐造成家庭功能失衡;隨着世代轉變,晚年生活挑戰逐漸浮現,家庭照顧面臨轉型,年輕世代因社會與職場壓力增加,難以完全承擔父母晚年照顧,傳統依賴子女的模式逐步鬆動,長輩更需要自我準備與社會支持,如何建立長期照顧體系與資源串聯,成爲減輕家庭負擔、確保晚年生活品質的關鍵。
另一方面,國家發展委員會數據顯示,2025年臺灣每100位青壯年要扶養46位年長者和孩童,相較2010年扶養比僅36位,並預估2060年將超過100位,意味一位青壯年需同時負擔一名以上的老幼人口,將對社會安全網形成極大壓力。面臨「照顧者愈來愈少、被照顧者愈來愈多」結構性難題,中信銀行提出「存、補、護、留」解方,協助家庭打造完整的財務防護網。
「存」老本意在建構穩定且永續的被動金流,以支應長期的退休開銷;「補」病本是提前準備健康與照護基金,透過長照險及健康險等方式有效轉嫁風險;「護」保本則是透過安養信託與專業機構管理資產,建立長期防護機制;「留」傳承強調有序的資產交接,透過專業建議與提早安排,讓財富能安心地在代際間延續。
中信銀行建議可透過具專家嚴選、免手續費、低申購門檻及低經理費特色的TISA基金提早展開退休與傳承規劃,於中信銀行網路銀行、中國信託行動銀行APP申購,定期定額分散風險,建立長期投資習慣,中信銀行更加碼終身免收信託管理費,協助民衆面對超高齡社會的財務挑戰。
對於「同時兼顧工作與家庭照顧」沒時間投資管理的民衆,則可運用中信銀行智能投資平臺「智動GO」或「智主投」定期定額長期投入,透過系統監控投資組合與市場變化,省去盯盤及整理資訊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於中國信託行動銀行APP中點選「理財」找到「熱門與推薦」,再於「基金」介面中點選「專屬於你」,利用數據分析協助挑選與客戶有相似樣態羣體的投資行爲,提供與客戶本身風險承受度相符的標的,不論是追求資本利得、穩定現金流或穩健增值,助力挑選基金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