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東西問》蛇年說蛇,中外蛇文化考古研究有何進展?(呂鵬)
圖爲現生蛇的骨骼標本。受訪者供圖/中新網
百萬年的人類史與億萬年的蛇類演化史相比雖只是滄海一粟,但兩者在歷史長河中怎樣相逢、如何共存廣受關注。
從西方「伊甸園中蛇引誘亞當夏娃」到東方「白蛇青蛇」的神話傳說、從中華始祖伏羲女媧人首蛇身雙螺旋交尾的畫像到世界衛生組織徽標上的蛇形權杖……人類文明的傳承發展與蛇類之間有何淵源,也吸引人們探索與思考。
農曆乙巳蛇年到來,中國考古學會動物考古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科技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呂鵬在北京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從考古學視角梳理中外蛇文化考古研究成果與進展,解讀人類對蛇「又愛又怕」的複雜情感。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從考古學視野看,蛇是怎樣一種動物?它在動物考古領域的研究現狀如何?中外在這方面有什麼異同?
呂鵬:蛇在地球上已生存億萬年之久,它有約500塊骨骼,是世界上骨骼數量最多的動物,也是最靈活的動物之一。全世界目前有4000多種蛇,大體可分爲毒蛇、遊蛇和蟒蛇三類。
在動物考古中,蛇類遺存在考古遺址中非常罕見,這種情況中外都一樣,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蛇的習性,俗話說「荒野不見老死蛇」,蛇生活在深山老林雜草叢生之地,人類活動過的遺址中難覓蛇蹤。二是蛇類骨骼細小、零散,不經過特殊方法很難採集、鑑定和分析。
當然,罕見不等於完全沒有。僅就中國而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出土有爬行類蛇舅母科動物(蛇和蜥蜴之間過渡物種)的化石,表明古人類與蛇類相伴相行,歷史久遠。
廣西左江流域貝丘遺址出土有距今6000年的蛇類遺存,包括緬甸蟒、眼鏡王蛇、百花錦蛇等。其中,緬甸蟒長度可達4.58米,遠比現生同類體型要大,蛇骨上有燒灼痕跡,加上伴出哺乳動物骨骼上有屠宰和製作肉食的痕跡,說明蛇與其他動物一樣成爲當時古人類的食物。
中新社記者:從目前所知的情況看,中外最早的蛇文化遺存出現於何時何地?折射出人蛇間怎樣的關係?
呂鵬: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蛇文化遺存出現於8000年前的西遼河流域,遼寧阜新查海遺址出土的一個陶罐上繪有「蛇銜蟾蜍」圖案。古人認爲蛇和蟾蜍在種羣繁衍方面有優勢,借用它們的形象來表達希望人類繁衍生息的盛景。此外,查海遺址石堆龍形象也明顯脫胎於蛇。
8000年前,西遼河流域先民已開始建立村落定居生活,開闢田地種植粟和黍、飼養狗和豬,他們認爲蛇和水的關係密切,發現農田裡蛇捕鼠能保護莊稼,於是將美好願望折射到蛇的身上。
這種願望和嚮往最終促成華夏先民由蛇崇拜轉向以蛇爲原型動物之一的龍崇拜。其後,從良渚遺址到石?和陶寺遺址,再到新砦和二里頭遺址,中原地區文物上龍的形象日盛,龍作爲中華民族的共同文化記憶,一路發展傳承至今。
在華夏先民看來,蛇與龍都是守護農業的神物。不僅古代中國如此,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有同樣的現象。
在澳大利亞,彩虹蛇掌控水源,當地土着對彩虹蛇的信仰已有上萬年曆史。在中美洲,羽蛇神能溝通祖先,同時也是農業之神,墨西哥庫庫爾坎金字塔就以羽蛇神命名。在古希臘,蛇相伴在主農業、穀物和豐收的女神德墨忒爾身旁,寓意帶來豐收與生命。在古埃及,主食物和收穫的女神,經常以眼鏡蛇或頭部呈現爲眼鏡蛇的女子形象出現。
中新社記者:中國民間稱蛇爲「小龍」,在一些出土雕刻、繪畫等藝術遺存中,常常龍蛇難辨。從考古研究看,中國古代的龍蛇之間有何淵源?經歷了怎樣的演變發展過程?
呂鵬: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蛇是中國先民創造龍的一個重要原型。中國龍文化、蛇文化的傳統最早都可以追溯到約8000年前。
龍形象的成型時代是在宋代,如果往前追溯龍的源頭,早期龍身蛇的形象非常寫實逼真,蛇形龍的形象已具有龍的特徵。
比如,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彩陶盆裡的蛇形龍圖案,其身上有鱗片花紋,仔細看嘴裡吐出來信子是禾苗或稻穗形態,蛇形龍口吐禾苗或稻穗,說明先民從約8000年前開始尊崇蛇和龍,到約4000年前龍已脫離蛇的原始形態並基本成型,更向龍的形態靠近,也再次表明龍、蛇與農業的關係都非常密切。
龍起源、成型後,龍形象基本構架及後世畫龍時很多部位如龍頭、龍爪等多有變化,但龍身基本都是蜷曲S形,這個曲線與蛇身契合。
先民們從蛇崇拜轉向龍崇拜,這在中國北方地區表現得非常明顯,特別是中原地區可以梳理出從蛇崇拜演變爲龍崇拜的一條線。長江以南比如嶺南等地,人們在受到龍崇拜強烈輻射和影響的同時,蛇崇拜的傳統依然盛行並得到傳承。蛇王廟、遊蛇燈、英歌舞由持「蛇」人引領等,均是蛇崇拜歷史遺留的見證。
2024年3月4日,2024「潮州青龍廟會」非遺文化巡遊活動在廣東省潮州市舉行。圖爲普寧泥溝英歌隊在潮州牌坊街表演。中新社
中新社記者:西方社會「伊甸園中蛇引誘亞當夏娃」、中國的「白蛇青蛇」等神話傳說流傳頗廣,是否有相關考古遺存的源頭或證據支持?
呂鵬:東西方蛇神話傳說與蛇文化的淵源和關聯顯而易見。
人類對蛇的情感非常複雜,可用「又愛又怕」概括。一方面,蛇有利於農業,其冬眠、蛻皮等特性,被古人認爲有死而復生、自我更新的能力。另一方面,蛇行蹤神秘、形象可怕,部分蛇有毒,因此又被塑造成邪惡的形象。
蛇這兩方面的形象,在東西方神話傳說和故事中均有體現。在西方社會,除了伊甸園中蛇引誘亞當夏娃犯錯的故事,還有古希臘神話中的醫藥之神和農神等。
根據這些傳說故事,以蛇繞手杖爲主圖案的「藍色生命之星」已成爲許多國家緊急醫療救助服務部門的標誌,雙蛇杖和單蛇杖成爲現代醫學標誌,以世界衛生組織徽標上的蛇繞權杖最爲醒目。
在中國,與蛇有關的神話、民間故事也有很多。《白蛇傳》裡白蛇、青蛇展現出蛇的美好一面,《葫蘆兄弟》裡的蛇精則是邪惡的象徵。龜蛇合體的玄武,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四靈(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和北玄武)之一,寓意重生長壽、守護吉祥。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漢代畫像石中呈現的伏羲女媧人首蛇身交尾圖,形成一個完美的雙螺旋結構,整體與現代基因組研究的雙螺旋結構相似,體現出古人對祖先和生育的崇拜。據考證,目前所見伏羲女媧的形象幾乎都是人首蛇身,這也折射出中國先民對蛇崇拜的歷史記憶。
但總體而言,故事是故事,科學是科學。故事裡的蛇和蛇文化的考古研究,現階段還不能完全對應起來,需要後續進一步研究探索。
中新社記者:蛇的動物考古還有哪些未解之謎?這方面的中外對比研究和國際交流合作有何規劃?
呂鵬:包括蛇在內的動物考古研究,首先要有足夠的出土材料,其次要有先進的技術方法。蛇的動物考古尚有諸多待解之謎,後續研究有巨大潛力與空間。
動物考古一個很重要的方法是「將今論古」,如通過收集很多現生蛇類標本,再利用現生蛇類骨骼特徵去鑑定考古遺址出土的蛇類遺存,進行相關對比研究,反推蛇類演化進程,探索人類與蛇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實現「以古鑑今」目的。
國際合作方面,過去十多年來,中國考古隊在「走出去」過程中,積極參與各類國外考古發掘和研究項目。
2024年新成立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科技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重點實驗室,還專門設立「一帶一路」科技考古聯合實驗室,就是希望中國學者更多參與到國際考古項目中,用科技考古的力量對出土遺存進行解讀研究,進一步貢獻中國考古的智慧與力量。
回到蛇年說蛇的主題,我們希望通過考古學界持續努力,不斷從歷史長河中發掘研究人類與蛇類相伴共存關係的「蛛絲馬跡」,爲當下和未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提供更多借鑑。
受訪者簡介:
呂鵬,歷史學博士,中國考古學會動物考古專業委員常務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科技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碩士生導師,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兼職碩士生導師。獲得教育部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中宣部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中國考古學會青年學者金爵獎等榮譽稱號。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培遠計劃入選者。
(本文來源:中新社「東西問」專欄,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