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文科的價值與未來
原標題:重新認識文科的價值與未來
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指出,要深化新文科建設,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在信息時代,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研究)正在成爲第四科研範式,這對新文科發展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面對國內外一些高校對文科壓縮佈局的趨勢,我們需要重新認識文科的獨特價值與未來發展道路。
全球新文科建設努力跟隨時代步伐
縱觀國內外新文科最新發展趨勢,可以發現一些相似點。
在覈心理念方面,國內外高校都致力於打破學科壁壘,迴應複雜的社會問題。新文科的發展多以跨學科整合爲核心,試圖通過融合人文社科與數字技術、工程科學,解決氣候變化、社會治理、文化傳承等複雜問題。劍橋大學貝內特公共政策學院、悉尼大學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高級研究中心、清華大學計算社會科學與國家治理實驗室、復旦大學國家發展與智能治理綜合實驗室等均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作爲新文科研究的重要工具,並且致力於社會重大問題的解決。
在課程體系改革方面,國內外高校都強調學生數字素養與跨學科能力的培養。北京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國內外高校都鼓勵文科生必修編程或數據分析課程,內容包括中文分詞與詞頻統計、網絡數據爬取等,強調“文科生技術化”與“文科生跨學科研究”素養的培養。一些高校開發微專業與跨學科項目,牛津大學“交叉性人文”、東京大學設計學院的社會數字化以及中國人民大學“數字史學”均通過新型課程模塊培養複合型人才。
在產學研協同方面,國內外高校都積極推動學術科研成果的實用轉化。德國萊比錫大學、科隆大學、瑞典的林雪平大學等通過數字人文領域與企業的廣泛合作、文化項目策劃、品牌推廣等實現學術成果轉化。在社會服務方面,多倫多大學的地理與規劃系、東京大學“社會5.0”以及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等均參與了城市規劃、城市治理等社會服務項目。
新文科發展呈現出不同特點
綜合全球知名高校在推進新文科方面的新進展,可以看出國內外知名高校在新文科發展的政策、路徑、方法等方面有所不同。
一是在政策驅動與資源分配模式上,我國以國家政策爲主導,如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和“雙一流”學科交叉計劃,通過頂層設計集中資源,如設立國家級實驗室;國外則更多依賴大學自主創新和市場機制,如歐美國家高校通過校董會和企業捐贈獨立運作。
二是在文化特色與問題聚焦上,我國強調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中的重大社會問題、區域治理與本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等,如北京大學現代中國人文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注重中國特色問題研究以及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國外則側重經濟全球化議題與技術倫理,如劍橋大學與倫敦大學學院的AI倫理研究,關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社會文化與發展挑戰。
三是在技術應用深度與學科融合方式上,國內多采用“技術工具化”的路徑,如中國傳媒大學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自主研發AI模型“墨池”生成水墨風格動畫《龍門》;國外則更傾向於“技術理論化”,如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將機器學習算法融入人文研究方法論,重構學科範式。
四是在評價體系與激勵機制上,國內跨學科成果評價主要受傳統學科評價體系支配,依靠國家級項目認定,如國家級重大、國家級重點、教育部重大攻關課題等。人文社科建設基地、智庫、文科實驗室的籌備、建設與評價也分爲國家級、教育部級與省部級等,具有不同的資源支持、評價體系與激勵機制。國外評價體系與激勵機制以大學、專業委員會與協會爲主,如荷蘭萊頓大學將技術工具開發視爲學術成果,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允許跨學科團隊自主設計評價標準。
五是在倫理治理機制上,國內倫理審查多聚焦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如社會輿情分析中的合規性;國外則更關注技術應用的哲學反思,如劍橋大學對AI倫理的批判性研究,關注“技術中性”的侷限性。
新文科要互補借鑑共迎挑戰
國內外知名高校在新文科發展上呈現出的差異,根源在三個方面。第一,不同的制度環境。國內高等教育受政策驅動明顯,而國外大學在經費和治理上更具自主性。第二,不同的文化傳統。中國高校的新文科發展注重“經世致用”和本土文化傳承,而西方則延續了批判性人文主義傳統。第三,技術發展階段。國內高校側重新文科研究方式的技術融入與實用性成果的轉化,而國外高校注重技術反思與理論創新。簡而言之,國外新文科發展更強調技術驅動的學科範式革命,國內新文科發展更側重國家戰略需求下的學科重構。
雖然上述差異反映了高等教育國際化與本土化的張力,也體現了不同的文化偏好,但其核心解決思路均需指向:重構學術生產鏈條,從人才培養到成果轉化;重塑學科價值共識,實現技術工具與人文精神的共生;重建資源分配邏輯,超越學科割裂的投入模式。而融合趨勢將推動新文科成爲連接技術與人文、全球與地方的創新樞紐。只有直面這些共性挑戰,新文科才能真正成爲驅動人類知識創新的下一代範式。
比較全球大學在新文科發展上的異同點,給我們三方面啓示。第一,進行互補性借鑑。國內可吸收國際“學科深度融合”經驗,如歐美知名高校的定量社會科學研究所、數據密集型社會科學中心以及新文科研究的方法論創新;而國際需學習中國“快速規模化落地”能力,如數字文化產業的發展等。第二,面對共同挑戰。國內外高校均需解決學科壁壘與組織機制衝突,以及學科文化差異導致的合作阻力;也都需要在技術賦能與人文價值中尋找平衡,以實現“人文引領”而非“技術主導”。第三,錨定未來發展方向。構建“全球—地方”聯結的新文科網絡,例如中外聯合設立“全球人文聯盟”“人文社會科學高校聯盟”,既研究全球議題,又深耕本土文化。
探索新文科建設內涵式發展路徑
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爲高質量謀劃和推進新文科建設提供了遵循。我們要準確把握文科教育面臨環境的深刻變化,促進新文科建設內涵式發展。
第一,在科研製度與知識生產模式方面實現新文科研究範式的突破。圍繞優勢學科與領域,探索建設跨學科研究院,形成院系聯動、平臺共建、項目牽引的組織模式。第二,運用大數據與智能技術等跨學科研究方式,賦能新文科研究範式的發展。在科研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規劃建設集政策仿真、社會實驗、倫理反思於一體的新文科交叉實驗平臺。第三,通過建立新文科實驗室的方式,聚焦國家與社會發展重大戰略問題的解決。通過平臺建設、數據庫共建、政策諮詢與資源共享的方式,加強全球新文科研究學術協作與網絡建立。第四,注重新文科研究範式的全週期質量管理,改革新文科研究評價範式。從課題管理制度切入,設立專門支持新文科研究範式發展的專項基金。第五,構建新文科產學研共生體,通過產權制度創新、人才培養革命、轉化生態重構三維突破,形成新文科科研成果轉化的“中國方案”。
新文科是對傳統單一文科發展範式的迭代。在信息時代,發展新文科的價值不僅在於傳承人文精神,更在於其與科技深度交融後產生的獨特意義,新文科可以彌補技術侷限,傳承文明基因,抵禦技術異化,守護人文溫度。新文科聚焦實踐與政策問題,可破解複雜社會問題,構建社會治理新範式。新文科有助於驅動創新,以人文思維賦能科技發展。同時,新文科重塑教育,培養“人機共生”的未來人才。
因此,新文科絕非“無用之學”,而是技術理性與人文精神的融合器、複雜社會的導航儀、創新經濟的催化劑。新文科是“科技人文主義”的重要基石,其核心價值在於,確保技術進步服務於人的尊嚴與福祉,並在算法驅動的世界中,守護人之爲人的意義與創造性。發展新文科,本質是構建一種“科技爲人文賦能,人文爲科技鑄魂”的和諧共生生態。
(作者:祝剛,系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