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蔬食日」廚餘爆量!立委籲檢討口味、增加多元植物性蛋白
立委劉書彬(右)與監督施政聯盟召集人陳椒華(中)今召開「學校蔬食日2.0」記者會,呼籲教育部正視近年校園無肉日、蔬食日成效不彰導致廚餘過多的問題。記者許維寧/攝影
生成式AI闖進校園!聯合新聞網正在調查「大學生使用生成式AI工具的習慣」,誠摯邀請各科系大學、碩博士學生填寫問卷。 ➡️點擊填答
開學在即,立委劉書彬與監督施政聯盟召集人陳椒華今召開「學校蔬食日2.0」記者會,呼籲教育部正視近年校園無肉日、蔬食日成效不彰導致廚餘過多的問題,檢討現行餐點口味,納入豆類、堅果等多元植物性蛋白,讓學子能吃到合口味的低碳蔬食。
劉書彬表示,教育部約從2021年起發函學校推動無肉日,據統計,目前約55%國中小推動蔬食日,但家長和學生屢屢反映蔬食日午餐不好吃、不合學生口味,最終導致當日廚餘堆積如山,失去意義。
對此,劉書彬說,建議教育部推動學校蔬食日2.0,多采用多元植物性蛋白,如將豆類、堅果、菇類、大豆製品等均納入菜單;營養師應和廚師一同研發合作,設計符合學生口味的蔬食餐;再者,應將蔬食日結合教育,讓學生了解爲什麼要吃蔬食,連結飲食教育和氣候環境。
陳椒華表示,廚餘量偏高代表學生不愛吃,食譜應當加入「好吃的」植物性蛋白,如植物肉、素鬆等。也呼籲教育部應與地方政府制定推廣廚餘減量改善計劃,建議比照臺中市、臺南市等經驗,將每週一日蔬食餐納入營養午餐自治條例並提供資源協助。
立委陳昭姿則表示,現行的蔬食日因爲餐點不受學生歡迎,恐導致學生未來多排斥低碳飲食。政府有善意做推廣,但不應該因爲執行不當功虧一簣,呼籲教育部應檢討蔬食餐點的口味和營養設計。
教育部則迴應,蔬食日不好吃確實是近年重視的課題,教育部每年暑假均邀請廚工等參與交流工作坊,討論蔬食料理烹飪技巧、何種做法較合學生口味;也會跟營養師持續討論,開立菜單時,須兼顧營養與美味。
教育部也說,目前設有「學校午餐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主要參考衛福部「每日飲食指南」等三項指標訂立,又因應營養資訊、科學研究成果,每日飲食指南將於今年底修正,屆時教育部將配合衛福部年底修正方案,將與專家學者一同討論,訂立更適合的新版本營養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