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互聯網爲何加速崩塌

大家好我是卓然。

我們之前在做研究的時候也會需要經常查找相關資料,很多資料比我們想象的要匱乏。實際上,很多珍貴的資料也只能通過線下實體的方式獲得,互聯網上獲得的資料,大多都經過篩選。

以微信公衆號來說,微信公衆號平臺中沉澱了大量的文字資料,但是如果通過微信搜索,也可以發現搜出來的內容數量實在欠缺。

中文互聯網的一大問題在於過於迷信推薦算法,公衆號如今也加入了算法的陣營,開始進行流量推薦。

只不過,這真的有益於平臺內容生態嗎?

這個問題當然是很難回答的,但我之前就預測過,推薦算法的結果就是劣幣驅逐良幣。試想一下,連官方的公衆號都大搞標題黨,顯然逼着大量創作者來迎合人性弱點創作。

其實我在微信上關注了不少我認爲優質的創作者,但他們的流量都非常一般,可能也就一千左右的閱讀。

這個問題並不只在中文互聯網中存在,也在英文互聯網中同樣存在。

但一個區別是,中文互聯網中完全沒有付費閱讀的用戶習慣,導致創作者的商業化途徑十分受限,不來自讀者的付費認可,而來自於廣告主的投放,而廣告主投放首要看的,就是流量。

追逐流量,便又進入到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怪圈之中,整體的互聯網內容質量便難以提升。‍‍

付費閱讀體系需要過硬的內容做支撐,這樣也能夠讓創作者聚焦在內容創作上,財經領域這類例子就非常多了,比如WSJ、FT等等,國內的也有財新。‍‍‍‍‍‍‍‍‍‍‍‍‍‍‍

如果付費內容生態不建立起來,恐怕互聯網內容還會繼續坍塌,用戶付費,即意味着用戶對其內容擁有所有權,在合法合規的情況下,平臺理應無權刪除或者屏蔽。

當然,就算是付費內容體系得以建立,也未必能夠讓情況更好,只不過用戶可能可以更明確地尋找內容。

公衆號當然也做過努力,公衆號推出過付費專欄,但很顯然,這項功能並不能算是成功,至少主流媒體極少使用付費專欄功能;

同樣,公衆號還推出過作者打賞功能,但靠打賞顯然也無法養活創作者。

業內有人曾分析過付費閱讀無法在中文互聯網生根的原因,一種說法是中文互聯網發展速度太快,沒有留時間給付費閱讀習慣做文化培育,過快地進入了推薦算法時代,衝擊了用戶付費閱讀意識。

實際上,微信公衆號已經是最有可能做付費閱讀的平臺了,其他諸如抖快、B站更是不可能,當然知識付費類課程內容除外。

其實我倒是覺得,web3、區塊鏈可能能夠解決這些問題,讓互聯網上的內容永久保存下來,並通過某種方式易於檢索。

只不過如今web3人羣已經非常小衆了,隨着元宇宙泡沫的破滅,web3討論度已經大大降低。前些年我身邊有不少搞web3的人,如今已經銷聲匿跡了。

今天就聊到這裡吧,我們下次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