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市智慧停車格遭質疑進度落後 市府:全面無立柱較費工
交通局指出,臺中是目前唯一全面推動無立柱智慧車格的六都城市,雖較費工,不會影響市容與沿街面環境。圖/臺中市政府提供
臺中市政府預計在6年內斥資26億元建置智慧停車格,遭議員質疑速度過慢,目前才200餘格遠落後六都其他城市,且執行混亂,比如明明禁止立柱,卻在部分地段設置密集電箱。市府表示,臺中的智慧車格全面採取無立柱設計,較爲費工,但不影響市容,也會研議縮小電箱。
交通局表示,爲了解決市民停車問題,市府2018年以來新增約10萬格汽車位,也推動智慧停車,從2024年到2030年編列26億元預算,預計建置至少2萬1000格地磁車格與6000格AVI影像辨識車格,不僅降低人工收費成本,也透過即時資訊讓市民找車位時間縮短5到8分鐘。
市議員施志昌表示,推動智慧停車是正確的方向,但市府截至今年5月才建置約250格智慧停車位,與六都其他城市相比,桃園至少600格,雙北1000多格,臺南4000格,高雄6000格,臺中的速度緩慢,推動多年成效不如人,市府難辭其咎。
施志昌指出,智慧車格雖明訂「不得設置立柱」,然而部分廠商不設立柱,卻在街邊設置大型電箱,比如臺中歌劇院附近,20個停車格就有4座電箱,同樣影響市容與行人通行。他質疑市府放任特定廠商,要求建立監督與查覈機制。
交通局長葉昭甫表示,臺中是唯一全面施做無立柱智慧車格的城市,須將設備以低位的方式埋進地磁或崁在路緣,比較費工,也因此進度較慢;六都其他城市如臺南採取立柱,高雄是立柱與無立柱混合,不過近期多朝無立柱方向規畫。
葉昭甫指出,臺中較能畫設路邊收費停車格的區域位於市區,市民對市容與沿街面環境需求高,交通局過去設置公車站牌就屢次溝通,因此市府打算推行智慧車格之初,就請廠商研發低位的智慧車格,直到去年技術成熟,纔開始編列預算執行,現加緊進度,盼今年內完成1000處影像辨識車格。
至於電箱問題,葉昭甫說,目前有3個團隊施做智慧車格,其中1支團隊選擇以實體電力線提供裝置電力,而非內置電池,避免監控電源與更換電池的麻煩,卻也得在街廓上設置電箱;市府正與廠商研議,能否縮小電箱,或與其他公共設施整合。
臺中市推動智慧停車格,預計在6年內編列26億元預算,建置2萬1000格地磁車格與6000格AVI影像辨識車格,不過遭議員質疑進度緩慢。圖/臺中市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