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市推行人友善區 交通局:規畫一中商圈、市政特區等4處試辦

無黨籍議員吳佩芸要求市府推動行人友善區,市府研議規畫4區試辧。記者陳秋雲/攝影

根據交通部統計,今年1至7月臺中市行人交通事故30日內死亡人數高達37人,再度居六都之首。市議員吳佩芸要求交通局盤點人潮集中、事故風險高的路段,儘速提出具體試辦計劃與時程。市府研議規畫4區試辧。

交通局長葉昭甫迴應,市府曾帶隊赴臺北大學裡考察經驗,臺北市模式是先提出方案、再凝聚地方共識,後續再由相關局處規畫辦理。

吳佩芸指出,新北、臺北早已積極推動「行人友善區」,成效明顯。以臺北市大安區大學裡爲例,試辦後交通事故下降22%,隨後包括龍泉裡等地也主動申請參與。龍泉裡因位處師大生活圈、人車流量大,市府導入延伸轉角標線型人行道及減速丘等改善措施,結果汽車車速下降25%、機車下降32%,顯見行人安全顯著提升。

她強調,交通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但臺中至少應從「重點路段」做起,明確向市民說明第一個試辦地點與時程。

交通局表示,目前正研議向上路、市政特區、一中商圈及州廳周邊等區域的可行性。

對此,吳佩芸表示,公務人員面對民意壓力確實辛苦,但作爲專業部門,掌握最多交通數據與政策資訊,就應展現魄力與專業判斷,不應一再以「地方共識」作爲推動的前提。她呼籲市府應主動舉辦政策說明會、公聽會,讓市民理解行人安全的重要性,不能讓改革永遠停在等待共識。

吳佩芸批評,目前臺北、新北皆設有「行人友善區公告專區」,讓民衆可即時掌握規劃與施工進度,但臺中連資訊公開機制都尚未建立,要求市府比照其他直轄市,主動揭露相關資料,讓政策推動更透明。

她舉南屯區公益路爲例指出,該路段人潮密集、商家林立,但人行道上設有變電箱、行道樹與機車停放區,迫使行人被迫與障礙「爭道」。雖符合法規設置,但實際上已失去「行人優先」精神,市府應提出整體空間重整計劃,讓市民能真正享有安全、友善的步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