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推動觀光 吳豊山可以做的事
中國時報社論
海基會董事長吳豊山日前在第12屆董監事第8次聯席會議的致詞,語氣較去年剛接手海基會的致詞保守,但仍直指兩岸交流的核心。他重申賴總統「在對等、尊嚴前提下,樂意與中國談判、交流合作」的立場,並誠摯呼籲對岸海協會重啓聯繫機制,參照1993年「兩岸聯繫與會談制度協議」恢復對話。這番表態表面延續政府立場,實則反映當前兩岸互動的困境──制度性對話停擺、民間交流阻滯、觀光與人員往來幾近中斷。
突破現況 而非等待命令
作爲海基會掌門人,吳豊山固然有其職務上的侷限,但仍應主動傾聽民間呼聲,做些實事。尤其兩岸觀光交流已多年遭政治綁架,海基會不應坐等「小兩會」重啓談判,而應提出具體可行方案,以行動突破僵局,而非等待命令。
觀光本質屬民間交流,不涉主權爭議,若將其過度政治化,不但損及人民利益,更無助於兩岸改善關係。海基會若要發揮功能,應從推動觀光復蘇着手,避開政治對話的僵局,主動協調觀光業者、旅遊公協會、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開展非政治性的交流合作。此類互動無違法之虞,亦不觸碰原則,端看爲與不爲。觀光是最少政治色彩卻能打開善意之窗的交流形式。若連彼此人民互動空間都不給,兩岸和平何從談起?
疫情前,每年數百萬陸客來臺,對地方經濟、旅宿與交通產業貢獻極大。如今景象不再,觀光業者苦不堪言,政府卻以「中國不讓步」、「須對等尊嚴」爲由,忽視民間急迫需求。海基會若僅重複賴政府論述、等待對岸點頭,其存在價值何在?在政治對話難以展開的當下,更需展現靈活與創意,擺脫國安體系的保守束縛,真正「以人民爲本」,以具體行動推動兩岸和平。
吳豊山致詞多次提到「歷史的制高點」,呼籲雙方放眼大局、重視人民福祉。但要有說服力,不能僅停留在口號。海基會應跳脫象徵角色,務實推動民間交流。觀光就是最佳切入點,無需等政治對話重啓,才能安排包機、航班、地接與保險等實務作業。當年三通也是由業界對話與航管協商開始,官方再補上協議。如今復甦觀光也應自下而上,以實務創造善意,以人流帶動氛圍,逐步修補制度性溝通。和平從來不是喊出來的,而是一步步做出來的。
但真正制約海基會作爲的,往往不在對岸,而是來自官僚體制和執政黨意識形態。民進黨執政後,國安體系全面掌控兩岸事務主導權,陸委會不敢大聲喘氣,海基會更是邁不出大門,只能在既定紅線內發聲,無法獨立操作。若每次推動交流都需國安審查、照稿發言,便難以突破現況。
展現自主 爲兩岸做實事
吳豊山若真心推動和平交流,應不滿足於當前角色,需挑戰體制侷限,於法律許可範圍內爭取操作空間。海基會並非憲政機構,而是功能性機構,只要不違背政策大框架,就應享有更大自主性處理民間事務。吳豊山就自然很想做一點事情,自可運用其專業與公信力,凝聚輿論與民間支持,反向鬆動官僚體系。
同樣地,若對岸真如其所言,願推動和平統一與深化交流,也不應再將觀光視爲政治讓步的象徵議題。放下姿態、回到人民角度,用務實態度處理民間互動,纔是真正展現自信的做法。大陸應允許臺灣旅行社、航空業者、地方政府展開對接,恢復航班與團體旅遊。唯有雙方都意識到,觀光並非主權之爭,而是民間的正常往來,兩岸關係纔有望回暖。
海基會無須把自身綁在是否與海協會「重啓機制」的象徵議題上,而應專注「能做的事」。從觀光、教育、文化等低敏感領域,逐步恢復實質互動。民間交流不該被政治前提綁死,否則連最基本的人民互訪都做不到,何談自由與民主?如吳豊山所言,兩岸命運休慼與共,和平是唯一出路,而和平的第一步,就是讓人民重新走動,建立信任。
吳豊山本有心於突破當前兩岸的僵局,上任後積極尋求解套,自應展現更大行動力與政治智慧,真正發揮海基會作爲「民間交流推手」的功能。以人民爲本、以和平爲志,從恢復觀光做起,纔是當前兩岸僵局中最可行的務實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