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實質戒嚴的幽靈正步步進逼
中國時報社論
在民進黨如火如荼推動「大罷免」之際,民進黨政府和其立法委員正積極推動《國安法》等相關法規的修訂基礎工程,希望在重新取得國會多數席次之後,完成各項嚴刑峻法的修訂,用來規限人民的權利,並且作爲整肅在野黨和異議人士的武器。果如其願,臺灣即使不宣佈戒嚴,實質上也離戒嚴不遠,如此一來,自由、民主與法治將如風中之燭。
藉口國安 剝奪人民權利
民進黨高官對於戒嚴非常向往,陸委會副主委樑文傑日前直言,現行《國安法》規範範圍很窄,他舉韓國「幫北韓政權的任何宣傳行爲都禁止」爲例,強調確實該修法,他是在呼應民進黨立委的修法行動。立院內政委員會日前審查由綠委陳冠廷、沈伯洋、王定宇等人所提的9項《國安法》修法草案,除了增設國安法庭外,另包括退休軍人違反國安法令應剝奪退休俸、限制中港澳控制的資通安全產品等。
樑文傑備詢時完全認同修法內容,指現行《國安法》只針對「幫中共或敵對勢力竊取機密或發展組織」兩種樣態有相關刑責,但違反國安的行爲絕不只兩種,過去有很多組織發起人被判刑,但加入組織者卻沒事。他認爲現行《國安法》不只有漏洞,涵蓋範圍也太窄,有很多地方需要補正。國民黨委員則認爲,民進黨若成功修法,未來恐拿嚴刑峻法作爲對付異己的工具,只要質疑政府的人就可能被「依法嚴辦」,如此修法究竟是爲了保護臺灣,還是另有政治圖謀、製造寒蟬效應?
民進黨立法的用心很清楚,就是要在國安維護與在野活動之間創造灰色地帶,一則以法威嚇,另則以法羅織,好把在野勢力和反對人士當成中共同路人,用政治司法化及司法政治化的手段操弄、控制民意。在通過罷免與補選而取得立院多數之前,行政權已與黨籍立委分進合擊,爲修訂國安法律鋪墊基石。行政院目前正通盤研擬《國安法》的修訂,未來將提出政院版草案。目前立院已有9個《國安法》修法版本,只欠多數席次的東風爲助力。
修法的一大關鍵是在賴清德總統預告將恢復軍審制度後,綠委提案修訂的《國安法》內容,擬增設國家安全專業法庭,令人擔憂國安法庭將變成實行白色恐怖的軍審官,未來將由具國安意識的法官審理,他們是特別選出的法官,扮演整肅在野及異議人士的執行角色。
反制罷免 挽救民主法治
民進黨當局用司法清洗在野人士的意圖非常明顯,除了表現在近日層出不窮地搜索國民黨各地方黨部,並且羈押國民黨連署罷免綠委的相關黨工之外,賴清德總統將對岸定位爲「境外敵對勢力」後,民進黨立院黨團4月中旬預告,將提出包含《國安法》、《國籍法》、《反滲透法》等「國安十法」的修法,未來每個立法院會期都是國安會期,甚至不排除朝向提出「國安十五法」方向進行。這顯然是想將新綠色恐怖以國安名義借屍還魂,把《國安法》修成「類戒嚴法」,鍛造一套對付在野人士的法律工具。
民進黨執政後勤修國安相關法律,2019年修「國安五法」,制訂《反滲透法》等法律,全國法規資料庫中與國家安全有關的法條已多達397條,如今又要再修《國安法》,愈修愈嚴,管制的範圍愈來愈廣。在野黨鹹認,現有法條已很完備,綠營還執意推動修法,目的無非是要對付在野人士。
蔡英文執政時期修訂的「國安五法」與《反滲透法》,許多條文比「港版國安法」還粗糙,以致於一些原來合法而可爲的活動,譬如政治獻金、集會遊行,現在只要與「境外敵對勢力」有一點連結,就可能變成犯罪行爲。
國安固然不宜有漏洞,但修訂法律不容存有雜念,意圖藉國安理由剝奪人民合度的自由權利,更不能用來恐嚇或清洗在野人士。臺灣畢竟是民主法治國家,執政當局沒有制訂反人權、反民主惡法的權利,更不可以國安理由偷渡實質戒嚴。民進黨全面執政以來,不斷修訂法律加強管束涉及兩岸交流的活動,拉緊整肅異己的繮繩,現在又預爲籌謀,準備在大罷免之後佈下天羅地網,讓在野人士不得動彈。爲了驅趕實質戒嚴的幽靈,全民應反制民進黨的大罷免和大修法,以免民主法治的根基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