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全球化2.0挑戰 臺灣準備好了嗎
中國時報社論
川普重返白宮,關稅保護主義再度引發全球化爭論,從最早的全球化、疫情後的去全球化,再到川普2.0時代是否宣告全球化已死。事實上跨國貿易和全球化早已是回不去的現狀,全球化可能轉型或調整,但絕不會消失,全球經濟正從一體化走向多中心或區域化、數位化的模式。臺灣以外貿立國,必須隨時因應全球化政策的調整轉型。
本地化 調整供應鏈佈局
簡單說,過往全球化強調的是全球勞動分工和最低成本生產,也就是世界工廠的概念,但新的全球化趨勢,則是更着重供應鏈安全、環境永續及國家主權需求,成本不再是唯一考量,而是各種政策、政治衡量下的結果。在相關過程中,臺商面臨最大的難題,就是供應鏈的調整和遷移。畢竟對於企業而言,設廠投資並非難事,但要移動整條供應鏈絕不是一件小事,除了考慮成本、市場需求和商機,部分關鍵技術的供應鏈如何調整,甚至與國家政策有關,換言之,廠商沒辦法百分之百以自由意志決定,這也是全球化2.0時代最大的挑戰。
回到有「關稅人」之稱的川普,其財經政策的核心思想,就是透過貿易保護主義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透過諸如高關稅、限制進口和促進本國製造業等核心做法,縮小美國對外貿易逆差、保護美國本土產業,並藉此重塑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領導地位,也因此有人認爲川普主義並不僅是美國至上,而是美國唯一。
川普的保護主義說好聽點是踩着別人上位,說難聽則是「死道友不死貧道」,可能引發的效應,包括中美對峙下供應鏈持續去中化,特別是先前廠商爲分散風險喊出「中國+1」,也就是在中國外另設供應鏈,包括東協和有美國後花園之稱的墨西哥都屬於「+1」地點。
但依川普近期提出的關稅政策來看,中國+1或+N都不是川普想要的答案,「1+美國」纔是符合美國利益的真正解答。也就是說,廠商供應鏈佈局必須優先考慮投資美國,替美國創造最大利益,才符合被美國視爲朋友和不必加徵關稅的條件,這也是川普2.0或全球化2.0時代,廠商要思考的一大議題。
隨着美國採取高關稅、限制進口等保護政策,全球貿易體系和供應鏈的穩定性面臨挑戰,全球化的理念也受到挑戰,確實已有一些國家和企業重新思考全球化策略,轉向本地化生產,優先考慮本國經濟穩定與安全,將全球化發展的重心從追求低成本轉向風險管控。
高關稅 掌握關鍵的技術
舉例來說,傳統制造業比較容易受到貿易保護政策的影響,部分國家和企業因而將資源改投數位經濟和服務業,相關趨勢也反映在近年各國數位化和科技創新產業都在加速成長,與此同時,也讓全球化範疇逐漸轉變,除了過往製造業爲主的國際貿易,以數位技術驅動的新全球化也正在成型。
全球化並非一條路走到死的單向道,除了科技創新和川普保護主義等變素干擾,包括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和全球最低稅負制(GMT)也都在促使全球化質變,從過往的1.0時代走向全球化2.0。各國爭相搶稅、搶鏈、搶投資,將是廠商在全球化2.0無可迴避的僵局。
在此過程中,臺廠難道只能隨波逐流,束手無策?答案倒也未必。以高關稅爲例,衝擊的是複製度高、能當地生產和可取代的商品,像是紡織、汽車等,如果面臨高關稅,購買端自然會選擇轉向;但對於關鍵技術商品,例如臺積電先進製程的晶片,就算關稅拉得再高,美國AI廠商咬牙也還是得買。
從這個觀點來看,川普的高關稅在一般商品上懲罰的是外銷至美國的廠商,但把概念換到不可取代的關鍵技術或高端戰略商品,高關稅下苦的是美國的業者,因爲關稅勢必反映在售價,美廠若高度依賴相關商品且沒辦法找到取代品,勢必就得要忍受高關稅的代價。
進擊是最好的防禦,臺灣百工百業面對全球化2.0衝擊,不可能單靠一套劇本就想全身而退,對傳產而言,在地化生產或把市場拉回區域內,以近程取代遠端,是較爲穩妥的方式;至於高科技業或戰略產業,最佳策略是持續研發、升級,站在領先地位才能成爲全球化食物供應鏈的頂端而非被獵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