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全球瘋SMR 臺灣準備好了嗎?

世界各國與科技巨擘紛紛將目光轉向小型模組化反應爐,臺灣發展腳步相對較慢。圖/美聯社

隨着用電需求因AI發展快速攀升,近年全球「複覈」浪潮涌現,世界各國與科技巨擘紛紛將目光轉向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包括美國、日本、韓國均着手研發,Google、亞馬遜也積極佈局相關技術,儼然成爲核能市場新一波發展浪潮。

回到臺灣,產業界寄望發展SMR,賴政府則表態對新核能技術持開放態度,並規劃投入核融合關鍵技術研究,然而,受限於「非核」能源政策,目前對於未來能源配比規劃,尚無核能身影,撥給SMR的研究預算亦有增加空間,與他國腳步相較存在落差,是不爭的事實。

考量發展核能建設成本高昂,是一項耗時又耗資的巨大投資,加上目前國際尚未有SMR規模化與商業化的成功案例,若臺灣真的想要引進SMR,現階段可能必須先思考,是否具備足夠的專業人才及技術,可支撐後續核融合技術的研發應用?另在法規調適面向,是否有機會先進行可行性研究及評估,甚至鬆綁相關法規,以促進企業對核融合發電廠的投資?

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先前提出建議,他認爲,SMR與核融合是「未來的夢」,需要儲備人才,否則連基礎都沒有。童子賢目前身兼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其主張是否能影響府院高層對核電政策的態度,值得持續觀察。

而攤開我國核能主管機關核安會預算書,「評估新世代核能技術並接軌國際研究」已被列入今年度業務重點之一,其中聚焦「管制框架」、「安全規範」兩大方向,同時也要追蹤核融合商轉時程,接軌國際研究,以作爲未來擬定原子能科技政策的參考。

例如,在國科會支持下,國原院與多所大學合作執行「磁約束高溫電漿研究」計劃,目標2027年完成建置國內第一座小型球形託卡馬克(Tokamak)研究用實驗設施,將成培育國內核融合人才的重要途徑。

另一方面,對於法規面向,目前已有立委提案修正《電業法》,鬆綁30萬瓩以下的核能發電業不限於公營,若成真,企業將可經營小型核電廠,可望藉此降低企業及民衆的電力成本負擔。不過,未來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審查相關法案時,該主張是否能獲得多數立委支持,仍是未知數,有待進一步凝聚社會共識。

總體而言,相較過去,賴政府對於核電的態度已非「鐵板一塊」,甚至表態可以接受新核能技術,然而,在現行政策面尚未見到曙光的狀況下,是否能針對產業需求提前佈局、具體推進研發進程,考驗着執政者的決斷力與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