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OpenAI訴訟案看臺灣數位治理 我們爲下一代準備好了嗎?
▲OpenAI因其聊天機器人ChatGPT涉嫌引導青少年自殺而面臨訴訟,芮恩夫婦近期於美國加州州法院向OpenAI公司提起訴訟。(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陳擷安/科技集團法務
OpenAI因其聊天機器人ChatGPT涉嫌引導青少年自殺而面臨訴訟,芮恩夫婦近期於美國加州州法院向OpenAI公司提起訴訟,指控其聊天機器人ChatGPT應爲他們16歲兒子亞當.芮恩(Adam Raine)的死亡負責。訴狀稱,在2024至2025年間,ChatGPT與亞當發展出一段擬似親密的互動關係,並在2025年4月11日的最後一次對話中,提供了關鍵性的有害資訊,最終導致了這起悲劇的發生。
此案不僅是遠在太平洋彼岸的個案,更是對全球數位治理投下的一顆震撼彈。當AI技術以驚人速度滲透臺灣校園與家庭,成爲學生做功課、解惑甚至抒發心情的對象時,我們必須嚴肅自問:這起訴訟案所揭示的風險,臺灣是否已有能力應對?我們的法規、產業與教育體系,是否已爲保護下一代做好了準備?
檢視臺灣現況,數位發展部與國科會正積極推動《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力求在產業發展與基本權利間取得平衡,其方向值得肯定。
然而,當前的政策討論,多數聚焦於AI產業的創新、經濟效益以及防範詐騙、假訊息等宏觀議題,對於AI作爲一種「社會性產品」,可能對青少年產生細微而深遠的心理影響與發展風險,卻着墨甚少。
美國的悲劇 體現數位治理藍圖忽略了「兒少心智健全發展」
面對此一新興挑戰,政府不能再僅僅扮演產業推動者的角色,更需成爲社會安全的守護者。我們在此提出三項具體政策建議:
一、確立主管機關,並修正民事責任以填補法律漏洞
首先,政府應明確指定AI產品與服務的權責主管機關。數位發展部理應承擔起主要協調角色,整合經濟部、國科會、通傳會(NCC)、教育部及衛福部等相關部會,建立跨部會的AI治理聯繫機制。
其次,應儘速檢討並修訂現行法規,如《消費者保護法》、《電子簽章法》及《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將AI生成內容的服務提供者納入規範。
更具前瞻性的做法是,在研議中的《人工智慧基本法》中,增訂「高風險AI應用」之特別章節,明確要求對兒童及青少年提供服務的AI系統,必須在上市前完成嚴格的倫理風險與衝擊評估,並課予開發者與營運商更高的注意義務與法律責任。
並在專法中導入「過失推定責任」,亦即,當使用者能證明其損害與AI服務間有因果關係時,法律即推定服務提供者具有過失,業者須反證自身已採行所有必要之風險控管措施,始得免責。
此舉能有效逆轉受害者的舉證劣勢,將安全責任迴歸到最有能力控管風險的開發者身上。
二、推動「青少年友善AI認證」,引導產業正向發展
除了法律的強制性規範,政府可借鑑能源效率標章或環保標章的成功經驗,與民間專業團體、產業界合作,共同推動「青少年友善AI認證」標章。
此認證可設定標準,例如:是否具備有效的年齡驗證機制、內容過濾的嚴謹度、是否有防止成癮的設計、對話紀錄的隱私保護政策,以及是否能清楚標示其非真人的本質,避免使用者過度情感依賴。透過此一標章,不僅能爲家長與教育者在選擇AI工具時提供清晰指引,更能激勵企業將「青少年保護」作爲其產品競爭力的一環,形成市場上的正向循環,引導產業自律與創新。
三、深化AI數位素養,建構社會防護網
法律與認證是外部的防線,而真正的韌性來自於社會內部的素養。教育部應將「AI素養」納入下一波課綱研修重點,從中小學階段開始,教導學生不僅是「使用」AI,更是「理解」AI。
課程內容應涵蓋大型語言模型的運作原理、何謂「AI幻覺」(AI Hallucination)、演算法偏見,以及與AI建立情感連結的潛在心理風險。
同時,衛福部心理健康司與社會及家庭署應制作相關指引,協助家長、教師與第一線輔導人員,學習如何與孩子討論他們和AI的互動,及早發現潛在的警訊。
綜上所述,與其在悲劇發生後倉促補救,不如現在就開始擘劃藍圖、編織一張結合法規、產業與教育的全面防護網。這不僅是爲了應對眼前的挑戰,更是爲了確保臺灣在智慧時代的發展,能夠真正兼顧創新與人本關懷,爲我們的下一代打造一個更安全的數位未來。
▼法律與認證是外部的防線,而真正的韌性來自於社會內部的素養。教育部應將「AI素養」納入下一波課綱研修重點,從中小學階段開始,教導學生不僅是「使用」AI,更是「理解」AI。(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