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求新求變 鄭麗文的挑戰纔開始
中國時報社論
鄭麗文當選國民黨主席,象徵着國民黨求新求變的心,也爲這個老邁的政黨注入新生的因子,從此可望脫胎換骨,與社會脈動更緊密結合,帶領國民黨邁向重回執政之路。
整合黨內 煥發政黨新形象
國民黨正處於百年曆史的十字路口,這個曾經締造中華民國榮光的政黨必須走出頹勢,重返執政。面對黨內派系林立、思想老化與論述失語的困境,比較貼近年輕世代的鄭麗文適時崛起,可成爲藍營煥發新生命的指望,有機會成爲帶領國民黨完成自我革命的關鍵人物。
鄭麗文的核心優勢在於她的戰鬥意志與明確立場。她能言敢戰、勇於挑戰權威,是國民黨內少數能在輿論場上與綠營正面交鋒的戰將。面對民進黨政府的強勢壓迫,她從不閃躲,更以犀利的語言拆解對手的話術,讓藍營支持者找到情緒的出口。
她不是在迎合社會情緒與政治激情,而是在喚醒藍軍明瞭:國民黨的存在價值不是做溫和的在野黨,而是要在「政治正確」的壓力下,仍能說出人民心中的真話,走出一條長遠上確實福國利民的康莊大道。這種直率與果敢,不僅讓鄭麗文在年輕族羣間意外獲得共鳴,也獲得國民黨老一輩黨員的認同,讓藍營長期低迷的士氣重新點燃希望,相信在她一新耳目的領導風格帶領下,黨能恢復自信與信念。
鄭麗文能獲得認同,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她熟悉媒體操作,能以犀利之言重塑黨的形象,獲得新生代選民的支持。她懂得如何把抽象的理念轉化爲簡潔有力的話語,在公共議題上總能掌握節奏,直擊要害,迅速創造話題熱點。這種輿論主導力正是當前國民黨最缺乏的能力,在資訊超量與網路時代,誰能主導輿論誰就能主導選戰。她可以帶領國民黨爲未來勝選創造有利條件。
過去的國民黨常陷於被動迴應與「政治正確」的陷阱中,口號僵化、論述乏味。鄭麗文懂得用年輕人偏好的語言重新包裝藍營價值,例如「和平不是投降,交流不是附庸」這類語句,既具主體性,又兼顧務實性。若她能以此爲核心,帶領國民黨擺脫舊式政治的窠臼,重建理念論述與民意共鳴,國民黨可望在輿論戰中成爲最強音,尤其是兩岸關係的論述。
從這次選戰過程與國民黨現狀來看,鄭麗文未來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整合黨內各方。國民黨是高度異質性的政黨,黨內各路同志思想觀念歧異,要帶領國民黨重返執政,如何凝聚黨員意志是成敗的關鍵性考驗。因此,在黨內以無我胸襟,將全黨凝聚成爲一個強有力的戰鬥體,是她的首要工作。當然,這次選戰中的參與者,如郝龍斌、羅智強、張亞中等人也都是黨內精英,如何結合他們的力量,是一門藝術,而郝龍斌等人也應該無私地協助鄭麗文,黨才能團結向前走。
兩岸和平 強化中國人認同
她的領導績效第一關考驗是明年的縣市長選舉,如果能保持現有成果,並在高雄乃至臺南兩個直轄市再下兩城,則可爲下次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創造先聲奪人的氣勢,奠立重回執政的雄厚基礎。民進黨這回執政近10年,執政績效不彰,既貪腐又無能,且因沉迷於不符實際的幻想,嚴重破壞兩岸關係,將臺海帶入兵兇戰危的險境。如果鄭麗文能整合黨內各勢力,煥發政黨新形象,獲取民意新支持,則大有機會拉下民進黨,重新取得執政大權。
國民黨要贏,先要贏回理念、贏回靈魂。鄭麗文若能堅守她的真誠與信念,帶領國民黨從「形容詞政治」走向「動詞政治」,從與其他政黨的「權力之爭」走向「價值之爭」,那麼不僅帶領國民黨重返執政有厚望,更能重塑臺灣政治的理性與洞見。重中之重是回到兩岸同屬一中的路線上,強化中華民族認同,並恢復兩岸協商與國共論壇,確保兩岸和平,則選民必然會給國民黨相應的回報。
鄭麗文贏得主席選舉,由於她過去的經歷、年輕的風格、鮮明的個性以及明確的主張,均與既往的國民黨主席大異其趣,許多黨員可能一時不適應,甚至無法接受。但是,藍營必須明白,國民黨不大幅度改革必定無緣再起,甚至不斷被邊緣化,與其觀望與抗拒,不如懷抱「不改革無以爲繼」的熱切期望,放下成見,與鄭主席緊密合作,改革、整合、蓄力,共同開創國民黨嶄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