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歷史給柯文哲的第二次機會
中國時報社論
柯文哲交保,暫時擺脫羈押的陰影,民衆黨的支持者如釋重負,小草們以行動表達力挺之情,讓這位曾經問鼎大位的政治人物,在經歷人生重大轉折後,重新站回政治舞臺。只是,官司纏身的陰影不會隨交保而消失,民衆黨的未來也不可能憑一時的感性迴應長治久安。民衆黨如何再起並捲起風潮,考驗着柯文哲及小草們。
黨內改革 擺脫一人政黨
對柯文哲而言,眼前的司法案件是一場個人的挑戰,也是另一場政治的試煉。無論案件最終結果如何,這一遭已對其個人形象與政黨信譽產生巨大沖擊。在一個仍對清廉抱持高度期待的社會,政治人物涉入貪瀆案,無異是政治生命的重擊。但正因如此,「司法改革」將不只是話術,而是柯文哲可以着力與轉守爲攻的戰略方向。
然而,柯文哲若想透過此事開創新局,必須展現的不只是個人風格與魅力,而是深刻反省與重新規畫未來藍圖的能力。這1年來的羈押,不妨視爲他政治生涯中最難得的沉澱期,沉澱後的第一個問題,正是民衆黨究竟要往哪裡去。
不可諱言,民衆黨自創黨以來,幾乎就是一人政黨的延伸。他直來直往的政治語言,曾一度吸引大批年輕選民,小草不藍不綠成爲臺灣政治特殊的風景。即便柯文哲羈押期間,仍不離不棄,民進黨發動大罷免時,小草們更展現堅強戰力,證明柯文哲仍擁有極高的號召力,短期內也確實不存在「兩個太陽」的問題。
但政治不只是感情,更是組織與制度的比拚。柯文哲若仍以個人喜好爲決策依據,缺乏團隊治理的格局與制度設計,民衆黨終將無法跳脫一人政黨的侷限。這點從2024總統大選的藍白合破局,便可窺見端倪。當時民意明確傾向整合,但最終卻因爲內部運作不當、藍白信任不足而功敗垂成。黃珊珊的角色對柯文哲的決策產生關鍵影響,如今她的邊緣化正是柯文哲反省的契機。黃國昌雖然在組織、議題操作上有所長,但無論政治能量、號召力都難與柯文哲相提並論,而他的政治立場幾度轉變,也讓外界對其穩定性抱持懷疑。
至於民進黨執政的劣績,則爲在野整合提供了絕佳的機會。從一再否決立法院多數決議、打壓在野政黨監督權,到操作大罷免、製造社會對立,甚至以行政手段驅逐陸配、恐嚇民衆赴陸交流,這些行徑早已超越民主社會的容忍邊界。如今,「下架民進黨」已成爲在野陣營的共同語言。問題是,怎麼下架纔是藍白真正的考驗。
藍白合作 放下自我中心
2024大選與大罷免的經驗顯示,藍白合是一帖政治現實的處方箋。合作不只是選舉策略,更可能成爲重建政黨競爭平衡的機會。但藍白合的成敗,核心仍在於柯文哲的判斷與性格。他若能放下自我中心、打破自戀的政治操作,真正以國家整體利益爲出發,民衆黨不只可以存,更可能興。但若仍沉迷於自己就是答案的幻想,那麼民衆黨或將從高峰迅速跌落,無法擺脫小黨宿命,化爲泡沫。
2026地方選舉是第一場考驗,民衆黨要在全臺各地開枝散葉,勢必仍需與國民黨合作。倘若不願謙卑協商、抓大放小,僅憑一時的聲量妄想單飛出線,勢將重蹈2024覆轍。到了2028,若未提前佈局,屆時在總統與立委選戰中只能扮演小黨角色。此刻重新架構與國民黨的合作模式,建立長期信任與分工機制,應該是好時機,站穩腳步才能徐圖前進。
柯文哲若真心想讓民衆黨成爲能與藍綠鼎足而立的第三勢力,必須要有一整套制度化、專業化的黨務規畫與選才機制。此次入獄羈押,應該是柯人生最深刻的低谷,與其視爲打擊,不如當作一次浴火重生的契機。這1年,他或許讀了不少書,也看清了許多過去未曾體察的政治現實,若能真正內化爲修正自我、重塑政黨的動力,或許能讓民衆黨走得更遠。
更關鍵的是必須理解臺灣的處境與民意依歸,要扭轉當前民進黨的錯誤路線,唯一之途,只有下架民進黨,才能帶領民衆黨超越藍綠,走出第三小黨的格局。
柯文哲交保之後,除了個人官司要應對,更大的課題是:他能否真正脫胎換骨,成爲一個有格局、有遠見的政治領袖。歷史給了柯文哲第二次機會,他會怎麼把握,臺灣社會正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