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擴大抗中 綠色黨國體制現形
中國時報社論
民進黨政府清查公務系統人員持有大陸地區證件情形,要求限時簽署具結書的範圍擴大至軍公教機構、國營事業以及公設財團法人的全部人員,包括非公務員聘僱人員;近日移民署又廢止劉姓陸配的居留許可,理由是她鼓吹武統言論。賴政府最近從禁止統戰部轄下3校交流以來,一連串的作爲,絲毫不顧法律賦予人民居住遷徙之自由,更無視於人民的言論自由,就是爲禁絕兩岸交流全面製造寒蟬效應。
寒蟬效應 要人民表忠
清查大陸證件當然會引發基層軍公教反彈:一是沒事找事的「甩鍋」之舉,大規模要求公務員、非公務僱員自下而上遞交具結書的本質,是政府懶政的慣性使然,意在提前免除政府高層的政治責任。二是重塑「不準吃飯砸鍋」的立威,這與民進黨動員民間藝文團體高喊「合法要飯沒錯」的邏輯一脈相承,即所有吃公糧的人員,都是民進黨「賞你飯吃」。三是反中抗中擴大化,如兩蔣時期「反共抗俄」的年代,任何與大陸沾邊的行爲都可視爲通匪、通敵。
人治而非法治,政治掛帥而非依法行政,是民進黨政府蛻變爲綠色黨國的最鮮明特質。例如,陸委會在解釋清查大陸居住證時指出,「居住證是統戰手段,即使法律沒有禁止,軍公教人員也不能申領」,就是完完全全的黨國邏輯。政府自己也承認法律未禁止居住證,但又使用「統戰」作爲政治定性,要人民忠誠表態,顯然是黨意代替法治之舉。
同理,政府把清查範圍擴大到所有公帑受薪人員,也意在貫徹「公立學校姓黨」、「國營企業姓黨」的原則,對比賴總統在228紀念日高喊「人民作主的國家才能避免國家機器再度傷人」、「守護民主自由憲政體制不變」的說詞是何等諷刺。
就像有學者預測的那樣,政府下一步有可能清查乃至禁止公職人員領取臺胞證。的確,大陸制發臺胞證(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的法源是《中國公民往來臺灣地區管理辦法》,內文不僅將臺灣居民定義爲「居住在臺灣地區的中國公民」,亦規定若從海外持臺胞證進入大陸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法》。如果按照民進黨政府看待居住證的邏輯,臺胞證豈不也是中國吞併臺灣、危害國家主權與安全的統戰手段?豈不也是效力等同於中國護照、疑似違反《兩岸關係條例》的旅行證件?
溫水煮蛙 合理化濫權
其實,依照民進黨及其支持者的思維,真的有可能走到公職人員禁臺胞證這一步。畢竟民進黨2016年重返執政後,政府對公職人員赴陸港澳地區的各種限制愈來愈嚴,特別是2024大選形成新民意、新國會以來,民進黨不斷透過政治動作要求立法委員、地方民意代表比照公職人員赴陸申報或審查,並對藍營立委推動兩岸交流、緩和兩岸緊張的做法進行污名化操作,進而發動大罷免。既然如此,民進黨政府不如儘快下令公職人員簽署具結書放棄臺胞證,不是更易操作、更能見效嗎?
在兩岸緊張對抗的情境下,民進黨政府希望擺脫鎖臺困境,這並不難理解,但每次都以刁難自己人爲結局,暴露了民進黨色厲內荏、欺軟怕硬的本性。前總統馬英九在接受內政部移民署約談時,要求賴政府高擡貴手,勿因訪臺陸生脫口而出「中國臺北」而禁止馬英九基金會從事兩岸青年交流。要知道,我國在由日本主導的國際組織亞銀(ADB),在中共壓力下只能以「中國臺北」與會,卻不見民進黨政府高喊「臺灣有事,日本有事」,要求日方協助我國正名、否則退出亞銀的骨氣。
賴政府就職已悄然臨近一年,在各種荒腔走板的施政爭議淹沒下,似乎人們已經淡忘了一度被熱議的「務實臺獨工作者」名號。當時,主流民意曾期盼主政者以「務實」調和「抗中」,至少讓兩岸民間交流先行、擱置政治分歧,讓臺海逐步走出戰爭風險。然而,隨着反中擴大化與綠色黨國體制的逐步現形,人們似乎感覺到執政者是否臺獨已經沒那麼重要,以抗中反統戰爲理由加強權力纔是真正的核心。
再威權化是一個溫水煮青蛙的過程,民進黨政府一手抗中、一手濫權,以抗中合理化濫權,寒蟬效應絕不會僅僅影響到兩岸交流羣體,恐會降臨到每一個臺灣人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