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市人行道國賠增多 議員炮轟

臺中市北區中清路與美德街附近,人行道破損且高低落差大,市議員陳俞融憂心路面不平整會導致民衆不慎跌倒。(陳俞融提供/林欣儀臺中傳真)

人行道凹凸不平或是與路面落差太大,可能導致行人不慎跌傷,根據統計,臺中市2023年因人行道問題導致的國賠案有3件,2024年暴增至8件,市議員陳俞融痛批,人行道不平整嚴重影響行人安全,若使用者是老人、孕婦更可能因此受傷,要求市府應重視此問題,確實打造無障礙的行人通行空間。

臺中市建設局指出,近年來市府積極推動人行道建設,針對路面損壞有安全疑慮的部分,都會定期派員巡檢修繕並優化。

陳俞融指出,2022年至2024年,臺中市因人行道受傷提起的國賠案共有31件,其中16件已協議賠償,但近兩年來人行道問題引發的國賠案件有明顯增加趨勢,2024年就比2023年增加2.6倍,更有許多民衆可能因只是輕傷而未就醫及要求國賠,顯示臺中市的人行道設施不符合「人本交通」理念,應該改善。

陳俞融舉崇德路一段人行道爲例,她說,該處人行道經改造後出現明顯高低落差情況,其中一側有高達17公分的坎、對面一側則沒有,行人若跨越馬路到對面,一個不留意就可能因落差太大而跌倒,相當危險。市府聲稱人行道與道路落差都在15公分以下,但實際情況未完全符合。

陳俞融指出,根據民衆提起國賠的情況分析,導致行人受傷的多爲鋪面不平整、高低落差大,使得人行道不暢通,要求市府全面清查全市人行道現況,並增加改善資源,優先處理高風險路段並加強施工品質,確保臺中市的人行道設施能「無障礙」。

建設局強調,崇德路人行道與對面型式不一的情況,是因配合既有道路及周邊建築物高度辦理設計,該處因民宅騎樓低於路面,爲避免雨水倒灌導致積水,配合民宅採平面式人行道設計,並在路口增設緣石區隔,也特別畫設黃黑漆增加辨識度,其他若無排水問題的都是配合現場實際情況規畫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