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市偏鄉、高齡社區AED配置不足

臺中AED集中市區,偏鄉與高齡社區配置嚴重不足。圖/臺中市府提供

心臟疾病爲全臺第二大死因,急救關鍵在黃金五分鐘能否取得AED(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臺中市議員指出,全市1766臺AED集中市區,偏鄉與高齡社區配置嚴重不足,民衆面臨「叫不來、用不到」困境。衛生局長曾梓展表示,持續加強建置。

據統計,臺灣AED平均每十萬人65臺,臺北市高達101.88臺,臺中市僅有61.58臺,居六都第三,仍低於全國平均水準。市府雖在各地設置1766臺,但分佈嚴重失衡,山線、海線與老年人口集中區成爲「設備孤島」。

無黨籍議員林昊佑批評,市區與偏鄉的AED落差猶如「生死兩世界」,非都會區形同「安全真空地帶」。他建議比照新加坡,在計程車或商用車上安裝AED,並搭配行動App定位服務,即時派遣車輛協助救援,提升覆蓋率。

民進黨議員施志昌以「甲安埔」爲例指出,大甲設53臺、外埔20臺、大安僅18臺,當地是高齡人口密集區,65歲以上人口高達21%,「明顯無法負荷在地需求」。他要求市府針對公部門、學校與觀光景點加速補建。

消防署統計,若心臟驟停能在5分鐘內取得AED電擊,患者存活率可達七成,但偏鄉常無此設置,救護車到場往往超過10分鐘,黃金搶救期被迫放棄。尤其臺中幅員遼闊,急救資源與設備分佈不均,恐讓偏鄉民衆陷入生死邊緣。

消防員指出,即便有AED若民衆不會施作CPR(心肺復甦術)或不懂使用AED,可能白白錯失搶救機會,「設備有了,教育跟不上,就是擺設」,呼籲市府同步加強社區宣導訓練。

臺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迴應,市府將持續在法定需建置AED的十大類公共場所擴增設備,並優先針對偏鄉與高齡社區提高密集度。

但他坦言,外界倡議在計程車設置AED,實務推行困難,包括車隊忙於營業、無法保證可即時趕赴現場,偏鄉與新加坡地理環境大不同,且電擊貼片與電池等耗材需定期更換、有維護成本,需另設誘因與平臺連結機制,目前還不具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