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教育現場信任 從「支持教師」開始

▲教育現場正被四大困境壓得喘不過氣:行政爆量、教師荒、待遇不公、濫訴氾濫。這些問題看似教師權益,其實最終受害的是孩子的學習。(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楊智強/教育部中央教師申訴評議委員

筆者有幸參加12日教育部長在高雄舉辦南區現場教師座談會,其原意在傾聽基層心聲,卻被現場老師們質疑教育部只發文到各地方政府,未主動邀請地方教師工會,如此安排令人感到遺憾。因爲基層最真實的困境,不是親民座談就得以遮掩,而是每天持續壓在教師與學生身上的沉重負擔。

教育現場面臨四大困境 最終受害的是孩子

誠如當日議程直指,教育現場正被四大困境壓得喘不過氣:行政爆量、教師荒、待遇不公、濫訴氾濫。這些問題看似教師權益,其實最終受害的是孩子的學習。

首先,行政工作無止境地膨脹。教師用在教學上的時間日漸壓縮,每年面臨的評鑑訪視與成果報告越來越多,地方政府甚至自創更多調查,加上民間團體也不斷提出需求,讓學校簡直淪爲「政策宣導平臺」。然而,這些數據與檢核並不能直接提升教學品質,只是讓教師遠離課堂,學生的受教權利也因此被壓縮。

其二,教師荒問題已蔓延至全國。過往只見偏鄉缺人,如今連都會區也出現代理教師空缺。根本原因在於制度缺失,導致代理教師比例過高,工作缺乏穩定保障。

更糟的是,教師薪資待遇已跟不上市場競爭力,社會尊重感下降,加上《教師法》修法後,教師面對的外部干擾與動輒得咎的風險增加,讓年輕世代望而卻步。教育人才的流失,直接意味着學生未來學習資源被迫一再縮減。

第三,職務加給制度的不公,嚴重打擊了教學士氣。同一職務的組長加給,相等的工作量待遇卻分三等級,完全違背公平原則。班級導師與特教教師承擔親師生溝通壓力與責任,加給卻遲遲未有調整,等於是對專業教育工作的貶抑。

在座談會上,教育部長鄭英耀也認同校事會議的濫訴問題日益嚴重。許多毫無理據的投訴,讓教師陷入無謂的消耗戰。當教師面對學生行爲因擔心被投訴而選擇消極以對時,孩子本應得到的引導與管教,就此化爲空白。師生雙方都失去安全感,教育的信任基石也隨之崩塌。

保障教師專業,從來不只是爲了照顧特定羣體,而是維護學生學習權。如果教師持續被行政任務壓垮、待遇凍漲、恐龍家長濫訴所糾纏,最終受害的將是孩子們的教育品質。唯有確保教師專業重拾尊嚴與教學自主空間,學生才能真正學得更紮實。

因此,建請教育部必須正視並立即行動:杜絕非必要行政進入校園,補足正式教師員額,合理調整待遇,並建立防堵濫訴的防火牆,同時增強輔導與校安資源,讓專業團隊能給予教師堅實的支撐。唯有如此,教育現場才能迴歸健康循環。

教育的核心不是表面的程序與形式,而是孩子每一天的學習與成長。若連教師的專業與尊嚴都無法保障,再多座談會也只是空洞的表演。教育就是站在學生這一邊,而站在學生這一邊的最佳方式,就是同時保障教師專業自主。

▼教育的核心不是表面的程序與形式,而是孩子每一天的學習與成長。(圖/資料照)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