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量子工作坊開講 探索人境共生新視角

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舉辦「量子的世界,行星健康與你我的健康」國際工作坊,邀請來自全球26國、超過230名與會者透過線上與實體共襄盛舉。(中山大學提供)

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舉辦「量子的世界,行星健康與你我的健康」國際工作坊,邀集來自全球26國超過230名學者與實務專家,透過實體與線上形式參與。活動聚焦量子力學如何解釋人類五感與呼吸系統與環境間的互動,從微觀角度重新理解行星健康與人類健康之間的連動關係。

中山大學氣膠中心主任兼化學系教授王家蓁指出,量子力學不僅存在於微觀世界,也深刻影響人類感知與身體系統,例如光線、聲波、氣味、機械力的接收,以及呼吸時氣體交換,都顯示量子運作於宏觀層面。當人們瞭解這些機制後,將更能體會人與環境並非分離,而是共構的健康整體。

王家蓁並引用普朗克的能量量子化、薛丁格的波動方程式、德布洛伊的物質波與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結合最新量子生物學研究,解釋人體五感與呼吸的量子基礎。中山大學客座教授白曛綾則以「意識是否能由量子力學解釋」爲主軸,引導思考意識的本質與實相的關係。

活動由國際NGO「內在發展目標」(Inner Development Goals, IDG)主席Caroline Stiernstedt Sahlborn與總部代表Mila Aliana開場致詞,中央研究院院士兼氣膠中心榮譽講座教授王寶貫從氣候系統談到行星健康,解析氣膠在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中的關鍵角色。德國時空波科技創辦人Marcus Schmieke也強調,量子訊息無所不在,世界本質即爲量子化實相。

臺大心理系教授謝伯讓分享腦神經與意識運作機制,探討人類如何活在大腦創造的虛擬世界中。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腦神經外科醫師李昆興則結合醫學與星象神話,從醫學名詞探討人類健康與宇宙文化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