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等高校獲批智慧農業專業點,廣東領跑“AI+農業”人才佈局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張夢琦 廣州報道

農業科技人才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核心驅動力。今年,智慧農業領域的新農科專業佈局進一步擴展。

4月22日,教育部公佈2024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及《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5年)》(以下簡稱《目錄》)。本次新增專業點1839個,調整學位授予門類或修業年限專業點157個。據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統計,本次新增或調整農學學位的相關專業約50個,新增智慧農業相關專業點近30個。

早在2022年8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新農科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指南》,引導涉農高校加快佈局建設智慧農業、農業智能裝備工程等智慧農業領域新農科專業,加快培養智慧農業領域相關人才。

從《目錄》來看,中山大學、廣西大學、德州學院、河南科技學院等12所高校獲批智慧農業專業;山東農業大學、佳木斯大學等4所高校獲批農業智能裝備工程專業;長春大學和信陽農林學院共2所高校獲批農林智能裝備工程專業;吉林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4所高校獲批生物育種科學專業;東北農業大學、信陽農林學院等4所高校獲批生物育種技術專業;揚州大學獲批智慧牧業科學與工程專業。

事實上,在新農科人才培養方面,廣東高校走在前列。例如,華南農業大學2022年便在動物科學、水產養殖、植物保護、農業機械化與自動化專業分別開設智慧牧業、智慧漁業、智慧植保、智能農機四個智慧農業方向。同時,該校還持續與溫氏集團、大北農集團等知名企業合作開展協同育人,本科層次開設“溫氏班”“索菲亞班”“大北農創新班”等多個企業特色班,設立農業碩士“興農”創新班,建立“校內課程+企業課程+企業實習實訓”的教學新模式,將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緊密對接。

此外,今年3月4日,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正式印發《仲愷農業工程學院人工智能賦能新時代本科教育教學實施方案(2025—2027年)》。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實驗室主任、廣東省高校智慧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曹亮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學院將結合各專業需求,在既有通識選修課程框架內,創新性地開發“AI+農業”“AI+食品”等針對性強的AI深度課程,致力於培養既懂農業又精通機械技術、數字技術的複合型人才。

聚焦本次新增智慧農業專業點的中山大學,該校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官網發佈的人才培育方案顯示,農學專業(智慧農業方向)定位於培養具備現代生物技術、農業信息技術、農業工程技術與農業經營管理知識的複合型人才。該專業聚焦智慧植保方向,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農業生產,實現病蟲害智能監測預警、精準防控決策和種植、自動化灌溉等高效農業模式。

據該學院公開信息,早在2022年,該院依託中山大學文理醫工農藝齊備的綜合學科背景,與航空航天、電子通信、計算機等相關專業學者共同組建了智慧農業團隊,並聘請國家精準農業航空施藥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學家爲顧問,協作開展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

整體上,新增的近30個智慧農業相關新農科專業點,覆蓋了從智慧農業、農業智能裝備到生物育種、智慧牧業等多個方向。

曹亮表示,本輪高校本科專業在智慧農業領域的佈局有雙重價值。從學科建設角度看,它並非簡單迭代傳統農科課程體系,而是通過深度融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技術,重構了現代農業人才培養的知識圖譜;從產業適配角度看,這是以教育創新,響應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機器換人”的變革需求,將進一步推動我國農業高等教育的供給側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