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曬「十四五」成績 經濟增量料超35兆、成長率達5.5%

過去4年中國經濟保持年均5.5%的增長速度。圖爲7月7日,工作人員在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一汽-大衆華北基地焊裝車間檢查車輛。(新華社)

中國9日公佈「十四五規劃」成績單,發改委表示,2021至2024前四年,中國經濟成長率平均達5.5%,在經受疫情、貿易霸凌等衝擊下,表現「前所未有」。發改委稱「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增量預計將超過35兆(萬億)人民幣,每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中國已成爲世界發展最穩定、最可靠、最積極的力量。

國新辦昨舉行「高品質完成『十四五(2021至2025年)』規劃」新聞發佈會,總結期間成果。國家發改委主任鄭柵潔表示,十四五期間,中國經濟總量連續跨越人民幣110兆、120兆、130兆元,今年預計可以達到人民幣140兆左右,相當於再造一個長三角。

鄭柵潔表示,中國這麼大的體量和增量,又經受了世紀疫情、貿易霸凌等衝擊,在這麼大的基數上,能保持這樣的增速,在經濟發展史上前所未有。

過去4年中國經濟保持年均5.5%的增長速度,其中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爲86.4%,內需始終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動力和穩定錨。2021年至今年5月,外商累計對華直接投資4.7兆元,超過「十三五」期間總額。中國民營企業增加到5800多萬戶,比「十三五」末增長超過40%。

不過,按去年中國GDP規模爲人民幣134.9兆元測算,若今年可達人民幣140兆元左右,僅爲成長約3.8%,低於政府工作報告設定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

此外,2024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9歲。從「十二五」到「十四五」,每五年都增長了一歲。

鄭柵潔表示,「十四五」以來,中國站上了一個又一個創新制高點,第一艘中國國產電磁彈射航艦「福建艦」下水,第一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建成營運,加上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全球領先,集齊了船舶工業皇冠上的「三顆明珠」。

還有第一座中國太空站「天宮」全面建成營運,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電站石島灣基地投入商業運行,「嫦娥六號」實現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無人採樣返回,第一次按照國際通行適航標準研製的中國國產大飛機C919實現商業飛行。

鄭柵潔強調,事實證明,打壓遏制只會加速中國科技突破。中國吸引和利用外資政策導向,一以貫之,未來將持續保障外資企業公平參與標準制定、政府採購。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9日在北京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