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外交全面對撞 高市早苗戳破了中國最深的不安全感

▲中國對高市早苗的憤怒,不是情緒,而是戰略焦慮。高市的發言象徵日本正式接軌美國的印太戰略:不再以「戰略模糊」保持距離,而是明確表示臺海若生變,日本可能啓動集體自衛權。(圖/路透)

●洪浦釗/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國會上明確指出「臺灣有事」可能構成日本的「存亡危機事態」,乍看延續前首相安倍晉三的路線,但政治意涵更深:這是日本第一次由現任首相,以國家安全法制爲依據,公開把臺灣情勢視爲日本安保的一環。對中國而言,這不是一場外交口水戰,而是日本把「印太秩序」重新定義,把臺灣從地緣敏感帶正式拉入日本的國家安全框架。

中國外交失序 高市早苗戳破中國的敘事體系

中國之所以反應激烈,並非僅因高市說了什麼,而是因爲她戳破中國最不願承認的現實:臺灣議題已不再是中國的「內部敘事」,而是被納入區域安全架構的核心變項。更令人震驚的是,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竟在公開平臺暗示要「斬首」日本首相。這不是外交失言,而是外交失序。

一名駐外官員公然威脅另一國現任領導人,幾乎不可思議,也難怪日本社會立即出現「是否驅逐」的聲音。然而中國並未試圖降溫,反而層層加碼:外交部深夜召見大使、國臺辦加入抨擊、駐美使館同步放話,《解放軍報》頭版上綱到軍國主義,官媒羅列所謂「七宗罪」,軍方甚至發動黃海軍演與釣魚臺巡航。

中國的反應規模與速度反而凸顯其失衡與焦慮。

中國的戰略焦慮 臺灣議題進入「區域安全體系」

中國對高市早苗的憤怒,不是情緒,而是戰略焦慮。高市的發言象徵日本正式接軌美國的印太戰略:不再以「戰略模糊」保持距離,而是明確表示臺海若生變,日本可能啓動集體自衛權。這讓第一島鏈的安全合作從概念走向制度化,美日臺之間的戰略連動也首次被清楚表現在政治語言裡。

對中國而言,壓力來自三個層面。

第一,日本具備地理上可直接介入臺海的軍事能力,這不像其他國家的聲援那麼抽象。

第二,日本的表態會牽動南韓、澳洲與東南亞的戰略評估。

第三,日本作爲亞洲國家,其介入帶有區域正當性,更容易削弱中國長期堅持的「臺灣是內政問題,不容外部干涉」敘事。

高市不是講了幾句強硬話,而是把臺海問題從「國際輿論」拉到「區域安全體系」的核心位置。這正是中國最不願見到的發展。

▼高市不是講了幾句強硬話,而是把臺海問題從「國際輿論」拉到「區域安全體系」的核心位置。這正是中國最不願見到的發展。(圖/路透)

「以商逼政」 不可能迫使日本退讓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選擇的反制方式。除了外交與輿論攻擊,中國更罕見以「安全風險」爲由,呼籲中國公民暫勿前往日本。這是典型的「以商逼政」,但也暴露出中國自身的矛盾: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觀光客來源,旅遊禁令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效果,不僅難以改變中國民衆對日本的高度旅遊需求,也不可能讓日本在外交上退讓半步。

相較之下,日本更爲沉着。政府重申既有立場,強調臺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同時要求中國收回越界言論、維持外交底線。高市既不撤回說法,也不以情緒回擊,反而把討論拉回法律框架與國家利益,展現日本多年國安轉型後的政策成熟度,日媒民調更有48.8%受訪者對高市的說法表示贊同。

這些對比勾勒出中國在此事件中最核心的結構性矛盾:對外以高聲量展現強硬,對內需要交代憤怒;想用經濟施壓對日,卻無法避免自傷;一方面訴諸歷史情緒,一方面又離不開與日本的經濟互動。中國的激烈反應,不是力量的展現,而是矛盾的外溢。

亞洲各國正在重新界定中國崛起下的安全威脅

臺灣被置於中日對撞的中心位置。但與其說這場外交衝突是由臺灣引發,不如說是印太地緣政治的結構性變局使然。然而,中國的戰狼式反應愈來愈偏離外交常態,日本對臺海事態的關注卻愈來愈制度化。臺灣因此不再只是被動風險,而是成爲各國國安戰略的核心。

中國可以在外交辭令上要求撤回,可以在輿論上強調「歷史傷痕」,可以在旅遊上施加壓力,但它擋不住的是:亞洲各國正在重新界定中國崛起下的安全威脅,而臺灣,是這個新秩序中無法忽視的交會點。

中國的強硬反應並沒有削弱這個趨勢,反而讓它更清晰了。

▼中國的戰狼式反應愈來愈偏離外交常態,日本對臺海事態的關注卻愈來愈制度化。臺灣因此不再只是被動風險,而是成爲各國國安戰略的核心。(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