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經濟交往溫度變化背後:中日GDP逆轉,特朗普歸來

日本經濟界代表團爲期6天的訪華日程於2月21日視察湖南省長沙市後結束,此次來華經濟代表團約有230人,規模超過去年。“以經濟安全保障爲由實施過度監管、保護主義關稅以及對抗措施等,都會成爲新的風險因素。”日中經濟協會會長進藤孝作爲此次訪華團的團長,17日率團與中國發改委高層會面時表示,在如此複雜和困難的形勢下,大家對中國經濟的期望和興趣進一步提高。

從1975年開始,日中經濟協會幾乎每年都派代表團訪華,曾因疫情一度中斷,2024年1月又重新恢復,當時受到國務院總理李強會見。參考消息在報道中稱,2007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爲日本最大貿易伙伴,並一直持續到現在。然而在中國看來,日本在貿易方面的重要性則沒有那麼高,日本是中國的第四大貿易伙伴。當前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已是日本的4倍多,日本對華貿易依賴度增加,中國的貿易伙伴更趨多元化,兩國建立新的“互惠”關係難度加大。

繼日本外相巖屋毅去年12月訪華,執政黨代表團今年1月攜日本首相石破茂的親筆信訪華,石破本人也公開表達訪華意願,由此對於改善中日關係的期待聲音增加。然而,隨着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宮,美日首腦會談和聲明出現了涉華消極動向,外部因素對中日關係的牽制凸顯。

“中日關係從長遠來看趨勢向好,中近期仍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其中日美關係是中日雙邊影響最大外部因素。日美同盟現在追求‘新黃金時代’更多是安全意義上的。但從邏輯上講,如果中日能建立相對穩定的合作關係,也有利於降低安全風險,那麼日美同盟的軍事安全價值將不再突出。”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高洪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改善中日關係是一個努力的過程,首先雙方要建立政治互信,同時化解民間對立情緒,努力恢復經濟高層對話,推動經濟關係良好狀態。近日正值日本經濟界代表團訪華,也是在對華釋放善意。

中國經濟對日依存度已低至5%

今年訪華團由日中經濟協會、日本最大經濟團體“經團連”和日本商工會議所的代表組成。這是日本經濟界代表團第47次訪華,行程長達6天,訪問地包括北京和湖南省長沙市。

訪問前半程,日本經濟界代表團在北京相繼與中國副總理何立峰、中國發改委高層、商務部長王文濤、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舉行會談。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會長十倉雅和、日中經濟協會會長進藤孝生和日本商工會議所會長小林健17日在與何立峰會見時表示,日本經濟界願持續擴大在華投資,爲兩國互利合作貢獻更多成果。

據中新網報道,2月19日至21日,日中經濟協會會長進藤孝生率30餘家日本企業的代表到訪湖南長沙,其中包括日本製鐵、三菱電機、三菱重工等7家世界500強企業及川崎重工、日本航空等知名企業的高管、中國區總裁等,旨在開展經貿交流對接。

20日下午,湖南—日本經貿合作交流座談會在長沙召開,住友橡膠(湖南)有限公司總經理中村明弘在會上向日本企業家們推介湖南。座談會上,湖南湘江新區、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湘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重點對接了潛在合作企業。訪湘期間,代表團還考察了三一重工、平和堂等企業。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在美國特朗普政府的保護主義色彩顯著的背景下,對日企而言,維持與中國的經濟關係再次變得重要。代表團希望中方剋制稀有金屬等出口限制並完善公平的營商環境。中國商務部網站信息顯示,商務部部長王文濤會見訪華日本經濟界代表團時強調,中日雙方應共同反對保護主義,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爲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共同社19日報道中稱,王文濤表示日本也受到美方壓力而實施了半導體相關的對華出口管制,對日方採取的措施也表示了關切。

此次日本經濟界代表團團長、日中經濟協會會長進藤孝生(日本製鐵顧問)18日晚在記者會上表示,“在全球環境發生鉅變的環境下,能夠展開積極致力於兩國課題的討論是此次訪問的成果。”

根據日本外務省2024年發佈的出海日企據點數量調查,截至2022年10月,日企在華共有31324個分支機構,佔日企在海外分支機構總數的約四成,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排名第一。

與此同時,日本貿易振興機構2024年度以進駐中國的日資企業爲對象進行的調查顯示,21.7%的受訪企業表示今後1至2年的業務拓展方向爲“擴大”,創出有可比數據的2007年度以來的最低值。同時,日本對華直接投資數額從2021年至2023年連續減少,對美投資顯著增加。

2024年7月,日本製鐵撤出與寶鋼的合資業務,結束了長達20年的合作。與此同時,日本製鐵尋求收購美國鋼鐵公司,今年1月遭拜登的行政令叫停,在特朗普上任後,這筆買賣轉爲日鐵向美鋼進行大規模投資。隨着石破茂在2月訪美時承諾對美投資提升至1萬億美元,日企經營者的更多目光隨之投向美國。

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廣濤對澎湃新聞指出,石破茂已承諾對美提高投資,日本國家體量有限,該國考慮到全球佈局,特別是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可能會在經濟貿易領域不斷向美國釋放善意,加之美方可能對日進行經濟脅迫,這可能都會對中日經貿關係造成不利影響。但另一方面,日本對華貿易佔日本貿易總額的比例仍維持20%這一較高水平,隨着中國市場的擴大,日本對華的貿易需求會越來越多,日企在華投資回報率也相對較高。

據《日本經濟新聞》援引日本銀行的數據統計,2023年,日企對中國的投資收益率(投資損益除以投資餘額後算出)爲18%,高於美國(8%)和歐洲、東盟(10%)。另據日經中文網報道,日本經濟界歷來提倡與中國“相互補充”,但相對而言,日本對中國的依賴正在加強。相比於對華貿易佔日本貿易總額比例仍維持20%這一較高水平,中國對日本的依存度已降至5%。據中國外交部公開信息,2023年中日貿易總額3180億美元,約佔中國進出口總額的5%。

高洪認爲,中日關係全方位變化過程中,可能出現了從經濟交往過熱到似乎變涼的變化,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的交流合作機遇,這不能直接用貿易數字和經濟交流規模來簡單衡量。比如在高新科技領域,如果兩國能朝着對話溝通、拉開新合作序幕的方向努力,就可以彌補經濟貿易絕對值上體現的一些問題。

日本人工智能(AI)研究領域的第一人、東京大學教授鬆尾豐近日在接受日媒採訪時表示,中國的AI水平相當高,可以與美國比肩。像DeepSeek這樣的公司對日本的初創企業來說也是一種鼓舞。

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2月發文指出,隨着中國AI產業的快速發展,中日兩國在該領域存在合作空間,日本企業可以從中國領先的社會落地案例、數據流通以及開放式創新的實踐中獲得啓示。在開發行業專用的人工智能模型方面,雙方可以合作和相互借鑑,推動解決少子老齡化、勞動力短缺、防災等方面面臨的共同問題。

石破茂的平衡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外界用“政冷經熱”形容中日關係。但是,隨着國際局勢變化,日本經團連高管日前表示,“並非像以前那樣的‘政冷經熱’了”。在日本經濟的存在感相對下降的背景下,中日關係日趨容易受到安全保障和國際形勢變化的影響。

日本經濟代表團訪華正值輿論關注中美日博弈。日本時事通信社2月12日報道稱,日本政府開始考慮石破茂訪華,最快可能安排在5月日本的“黃金週”假期。《日本經濟新聞》17日報道指出,對日本外交而言,美日首腦會談之後接下來就是中國。

石破茂曾在1月31日播出的電視節目中說:“爲了提升信賴關係,我希望在最佳時機訪華。”多家日媒近日報道稱石破茂考慮儘早訪華,但是石破茂本人未作出明確迴應。據路透社報道,在2月13日的衆議院會議上,公民黨議員問及訪華日程時,石破茂回答:“目前尚未決定,之後將作出適當的決定。”

石破茂上臺後,中日之間的友好氛圍似乎萌生,日本外相訪華、“日中執政黨交流協議會”時隔約6年舉行。近期石破茂對歷史問題的表態也引發關注。據環球網援引日媒報道,石破茂1月29日在一場論壇上表示,“今年是戰敗80週年,我刻意用‘戰敗’一詞,因爲用‘終戰’一詞會錯看事情的本質。”“如果仍然錯過現在,那就沒有審視戰爭的機會了。”

王廣濤認爲,從石破茂本人的政治理念來說,他有平衡好美國、中國等幾個主要大國的主觀意願,在他看來這符合日本利益。今年可能會是中日關係改善的一個轉折之年,中日韓領導人峰會將在日本舉行,如果石破在峰會前實現訪華,或將提出邀請我方領導人蔘加中日韓峰會的同時對日進行國事訪問或工作訪問,將營造出良好氛圍。

日本外務省相關人士對日媒透露,石破茂訪問中國是否有成果是最重要的,會觀察中國動向,慎選訪華時機。

2月7日的美日首腦會談以及15日的美日韓外長會談都有涉臺、涉南海消極表態,2月10日,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劉勁鬆就日美領導人會談涉華消極動向向日方提出嚴正交涉。17日,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批駁美日韓在涉華問題上的消極表態。

特朗普再度出任美國總統的背景下,日本首相石破茂重視強化日美同盟,同時也對華示好。對此,高洪分析稱,這當中有中日關係改善的需要,也有日本在處理對美關係時爭取主動的考慮。日方要向特朗普政府“討價還價”,須拿出其優勢和底牌,因此展現出追隨美國並非唯一戰略選擇的姿態。當然,和中國合作也有實在的經濟利益。日本方面改善對華關係的動態,也是在向美國潛在地釋放壓力和爭取自己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