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關係急凍!陸官媒揭高市早苗涉臺言論 引發3大反制

陸對日反制,陸媒《牛彈琴》:三個新特點。(新華社資料照片)

大陸官媒持續發文痛批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日發表的涉臺言論。知名時政類公衆號《牛彈琴》18日發文稱,中國的憤怒還在繼續,這不由讓作者想起2012年日本「購島」鬧劇,同樣是日本挑釁在先,同樣是中國憤怒反擊。

風風雨雨10多年,好不容易中日關係逐漸走出谷底,但高市早苗的大放厥詞,又讓好轉勢頭戛然而止,甚至急遽向深淵墜落,真是讓人格外痛心。多年之功,毀於一旦!

但對比上次的激烈鬥爭,完全作者個人的觀點,不代表任何機構,中國最新的對日反制,至少呈現三個新特點。

第一個新特點,反制更加精準到位。

曾幾何時,外界對中國反制手段的認知,還停留在「嚴正抗議」、「強烈譴責」等傳統路徑上。但今天的中國,反制遠不止憤怒抗議,而是更加精準到位。所以,我們看到,中方兩次前所未有的「奉示」抗議,外交部深夜提醒避免赴日本旅遊。尤其要注意:「奉示」。這無疑代表着更高層的態度和意志。

中國軍方也明確警告,如果日本介入臺海,日本全國都有淪爲戰場的風險。此外,中國教育部提醒中國公民謹慎規劃赴日留學。最新的消息,多部日本電影推遲上映……這顯然是一套組合拳。如果高市不撤回相關錯誤言論,更多反制還將公佈。

所以,我們看到,11月17日,資生堂、高島屋、全日空等日本公司股價,出現暴跌。日本旅遊股成了重災區。因爲很簡單,今年1月-9月,中國赴日遊客就超過700萬,中國遊客總數和消費總額,在各國中排第一。

作者看到,日本經濟學家就擔心,旅遊業是日本經濟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遊客暫緩赴日,可能使日本面臨2.2兆日元(約合人民幣1010億元)的經濟損失,並導致日本GDP下降0.36%。

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啊!

針對日本不思悔改的各種小動作,中國外交部11月17日很明確宣佈:在G20期間,李總理沒有會見日方領導人安排。

第二個新特點,牢牢佔據道義制高點。

兩次對日反制,坦率地說,中國都是被動的,都是日本先發起挑釁。尤其是高市早苗的錯誤言論,完全是一個突發事件,中國是緊急反制。但陸方化被動爲主動,展開了一場蕩氣迴腸的對日鬥爭,且牢牢佔據制高點。

所以,我們看到,大陸外交部發言人的頻繁揭批,一系列對日檄文的火速推出。新華社的《什麼樣的「毒土」,長什麼樣的「毒苗」》,更一針見血,入木三分。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既是一次對日本極右翼挑釁的全面揭批,更是面向全世界的有關歷史真相的普及。畢竟,別忘了,日本是有歷史原罪的。

具體到臺灣,甲午海戰後,日本強行侵佔臺灣並進行長達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用大陸國臺辦發言人的話說,日本侵略者在臺灣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是臺灣歷史最黑暗的一頁。日本首相居然還念念不忘中國的臺灣,還暗示要武力介入中國內政,這不是在挑戰戰後秩序又是什麼?

還有,高市提到的所謂「存亡危機」。熟悉歷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這其實就是日本侵略挑釁的老套路。當年發動「九一八事件」時,日本就藉口「滿蒙問題是關係到日本國生死存亡的問題」;發動珍珠港襲擊時,日本就說是「ABCD包圍圈(美英中荷)影響了日本的生存」。

但後來「滿蒙生命線」全丟了,日本亡國了嗎?太平洋那麼大,容不下一個和平的日本?高市挑釁在先,中國被迫反擊,全世界都看在眼裡。

第三個新特點,中國人更加自信從容。

這也是讓作者最感慨的一點。作爲中國人,高市早苗這樣大放厥詞,暗示要武力介入中國臺海,我們憤怒不憤怒?不憤怒就不是中國人。

但我們憤怒歸憤怒,不妨礙我們同時很自信。所以,我們看到,在一些社交平臺上,很多中國年輕人的第一反應,只有四個字:一言爲定。高市你暗示要武力介入,那就別慫,一言爲定。

我們憤怒的是日本政客,我們照樣歡迎日本遊客、日本企業。作者總覺得,這就是一個大國心態的養成,輕鬆調侃背後,是發自內心的從容。

心態的轉變,更源於實力的支撐。畢竟,今天的中國,已經不是80年前100年前的中國,更不是甲午戰爭前的中國。今天的中國,我們的經濟總量,已超過日本三倍有餘;今天的中國,新能源車換道超車,讓日本汽車都相形見絀;今天的中國,海軍艦艇「下餃子」成常態,近日福建艦入列、四川艦海試……

這種實力和自信,正沈澱爲更成熟理性的愛國情懷。真正的強者,不再需要聲嘶力竭證明自己,「一言爲定」就是最好的回答。

最後,還是挺感慨的,粗淺三點吧。

第一,日本政客踢到了鐵板。

以前的日本首相,在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臺灣問題上,總體謹言慎行,即便是高市的政治導師安倍晉三,也只是在下臺後,纔敢宣揚所謂「臺灣有事即日本有事」。

但作爲日本首相的高市早苗,卻不管不顧大放厥詞,甚至暗示要武力介入臺海。真是自不量力,自討苦吃,自取其辱,更將中日關係帶入一場全面的危機。

作者看到,雖然也有一些西方媒體,還在爲高市各種鼓譟,渲染中國的壓力,好像日本很委屈一樣。但全世界的主流輿論,都認定高市是始作俑者,是麻煩製造者。要走出目前困境,解鈴還須繫鈴人啊!

第二,中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這是一位朋友的總結,三個角度吧。

在實力角度上,中國完成了從「奮力追趕」到「並駕齊驅」再到「局部領先」的歷史性跨越。這種實力的質變,爲陸方提供了更多的戰略選擇和迴旋餘地。

在制度角度上,中國的治理體系展現出驚人的韌性和效率。從決策到執行,從外交到輿論,各個系統之間能夠實現高效協同,形成強大的合力。

在話語角度上,中國正在突破西方的話語霸權,開始構建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東方智慧的話語體系。我們不再滿足於在別人設定的議題下作答,而是要提出自己的問題,定義自己的標準。發展纔是硬道理,有作爲纔有地位啊!

第三,最可喜的一點,中國的大國心態。

從雷霆重拳到精準點穴,從義憤填膺到從容自信,中國對日鬥爭的風格轉型,恰如中國自身發展的縮影。

大陸的工具箱越來越豐富,法律戰、輿論戰、經濟戰,這種選擇的自由,本身就是一種戰略優勢。

年輕人「一言爲定」看似調侃,更反映出大陸整個社會的集體淡定。這種淡定,是任何外部勢力都無法輕易撼動的精神防線。從這個角度看,高市早苗暗示武力介入臺海,未必就是一件壞事。

當年日本國有化釣魚島,導致中國不得不出手,現在大家都知道,中國海警巡航自家釣魚島海域,已成爲常態。

高市早苗的挑釁,只會讓中國採取更堅決更強勢的反擊,徹底打消日本的這種念頭;也讓國際社會充分認識到,在這個核心利益問題上,別指望中國有任何妥協退讓的餘地。

時間的河流奔涌向前,它從不回頭嘲笑那些被浪花拍碎的頑石,只是沉默地塑造着新的航道與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