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中關係急凍 正加速臺日關係的深化

▲高市首相所講的「存立危機」,並不是情緒化的語言,而是日本安全架構的邏輯推演。更重要的是,高市的臺灣立場從她開始參政以來始終一致,中國不可能不知道,也不可能期待她爲了取悅北京而改口。(圖/高市早苗)

●王宏仁/成大政治系教授、國策研究院執行長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 11 月 7 日的國會質詢上,被問及若未來出現伴隨武力的「臺灣有事」,日本是否可能進入「存立危機事態」的判斷。她的回答既直接又符合日本的國家利益:任何以武力改變臺海現狀的行爲,都可能危及日本的存立。

這並不是高市首相個人的主張,而是日本安保法制在 2015 年後就內建的邏輯,也是日本國家安全戰略白皮書一再強調的立場。高市首相的表述,本質上只是把日本長期以來的戰略觀察,用更明確的方式公開說出來。

高市的「存立危機」不是情緒化語言 而是安全架構的邏輯推演

很不幸地,北京卻選擇以極端的方式迴應。隔日,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竟在社羣平臺以「斬首」字眼威脅日本首相。這種直接針對一國元首的暴力語言,在國際外交場合可說是極少數,也立即引發日本政壇、學界與民間的強烈抗議。

我不認爲這只是個別外交官的「失言」,因爲,事後北京不但沒有試圖道歉或降溫,反而接力升高衝突:中國駐日大使吳江浩公開表示,若日本「膽敢武力介入臺海」,中國將「迎頭痛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也指控高市首相「粗暴干涉中國內政」。甚至連解放軍都罕見地以日文在社羣平臺向日本發出威脅;中國外交部也發佈「近期暫勿前往日本」的提醒。這一串密集、同步、具高度政治訊號的動作,就是一次刻意的、由上而下的恫嚇行動。

理解這場事件的核心,需要回到日本的地緣政治現實。對日本而言,臺海一旦爆發衝突,日本不僅會面臨難民潮、供應鏈中斷,更直接面對衝繩、與那國島的前線風險。

高市首相所講的「存立危機」,並不是情緒化的語言,而是日本安全架構的邏輯推演。更重要的是,高市的臺灣立場從她開始參政以來始終一致,中國不可能不知道,也不可能期待她爲了取悅北京而改口。

從北京的反應強度來看,它真正的不滿,從來不是「高市說了什麼」,而是「日本願意公開說出口」。

中國踩到日本最敏感底線 把臺日推向更實質合作

不過,北京似乎沒有意識到,這種威嚇手法在今日的日本反而更可能產生反效果。過去三十年中日摩擦頻繁,從靖國神社到釣魚島、從福島食品到教科書爭議,北京每每使用制裁、輿論動員、外交施壓等方式,但像薛劍這種以「斬首」威脅日本首相的粗暴言詞幾乎從未出現過。

這次事件不只是無禮,而是踩到了日本社會最敏感的底線:對領導人安全的侮辱、對國家主權的挑釁、對日本政治自主的否定。預料日本國內會因此迅速形成一種跨黨派的共識:中國外交官不僅越線,更需要受到實質處置。

自民黨內已經要求政府要做出驅逐薛劍的動作,民間也出現明顯的反中情緒反彈,這種氛圍預示着日中關係將陷入一段新的低潮。

特別是,小野田紀美接任「外國人共生擔當大臣」後,政府原本就準備處理非法移民與外國人違法問題,其中也涉及部分中國籍人士。這意味着,日本國內原本就累積的對中國的社會疑慮,如今在此事件後更容易被政治化,且更可能得到制度性的迴應。

中國若進一步以經濟或外交手段報復,短期內或許能製造震撼,但從過去的經驗來看,日本的社會韌性與制度穩定,反而會讓中國的施壓越來越失靈。

對臺灣而言,我們當然不希望見到日中關係惡化到全面對抗,因爲這會讓區域更緊張。然而,在價值與利益層面,臺灣勢必支持日本保護自身主權與首相言論自由的權利。支持高市首相,不是因爲她親臺,而是因爲她說出了國際社會對臺海現狀最基本的共識:臺海不能用武力改變現狀,也不能因威嚇而噤聲。更何況,沒有任何國家應該因爲支持和平、支持民主,而遭到中國以暴力語言恐嚇。

從長期來看,北京以極端方式對待日本領導人的結果,只會讓日本更加清楚地意識到臺海安全與自身存亡的高度連動,也會把臺日關係推向更實質的合作層次。

以此觀之,這場日中衝突雖然令區域情勢更敏感,卻也促成了一項新的現實:中國的威嚇,不但無法讓日本退縮,反而讓臺日之間的戰略互信更加牢固。甚至到最後,還會產生示範效應,讓其他的國家更體會到中國外交粗暴的本質,進而願意與臺灣有更多的接觸和合作。

▼這場日中衝突雖然令區域情勢更敏感,卻也促成了一項新的現實:中國的威嚇,不但無法讓日本退縮,反而讓臺日之間的戰略互信更加牢固。(圖/路透社)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